• 62阅读
  • 0回复

喜马拉雅山下的帐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12
第12版(副刊)
专栏:

  喜马拉雅山下的帐篷
  王宗仁
  喜马拉雅山一词出自梵文,原意为雪的家乡。它终年积雪,银峰林立,海拔七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四十多座,八千米以上的山峰也不少于十座。其中珠穆朗玛峰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八米。
  就在这全球最高的喜马拉雅山下,有一顶不足两米高的帐篷却让人们格外瞩目。立在山腰俯视,它平摊在地上,很像嵌在雪峰宽广胸膛上一枚指甲盖般的纽扣。它那说灰不灰,说红不红的酱紫色,显然记载着岁月的漫长和艰辛。最惹人注意的是挂在帐篷上的那件皮袄,绒毛已经磨光,非常陈旧,风吹、雪扑、日晒,使它变得皱皱巴巴,像一朵干枯的云。
  这是岁月种出的一棵倔强的根苗。它浸透了一个世纪以来三代游牧藏家人的挣扎、喘息和期望。
  这三代人是:扎西、扎西的阿爸和扎西阿爸的阿爸。
  游牧人的家就是一顶帐篷;帐篷流动在漫漫无际的跋涉路上。它走向滂沱的雨声,飘向狂飞的雪海。
  五十年前的那一年那一夜,强巴老人在谷露草原上选下临时定居点的当天,一场突然袭来的、铺天盖地的暴风雪卷走了牧场的全部牛羊。这个夜晚,空荡荡的帐篷里除了奇寒还是奇寒。年迈的阿爷终究还是没有熬过那风咬石头雪啃手的寒夜,被活活地冻死在帐篷里。
  那一刻,荒凉掩埋了生命。帐篷里那盏酥油灯的弱光摇摇晃晃地闪了一下,灭了。阿爷手里拿着的转经筒死了,他也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喜马拉雅山一片漆黑。几片来自天外的雪花,在山巅凝冻成冰峰的一滴热泪。
  阿爷的尸体旁放着一件皮袄。临终前,他有遗言:这是我留下的唯一家产……
  阿爸将他的阿爸背到天葬场,送他升了天。然后,他和妻子、儿子带着朝圣般的心在草原上继续流浪。那件皮袄他一直舍不得穿。白天,皮袄披在妻身上,她生扎西那年落下了产后风,夏天里浑身的关节也发痛;夜里,皮袄里裹着扎西,他睡熟后的脸上温暖的酒窝和甜蜜的鼾声,也传到了偎依在羊群里取暖的阿爸脸上。
  每到产羔季节,皮袄又有了专门用场:阿爸总要用皮袄撑起一间小暖房,让羔子们卧进去,舒舒服服地过冬。
  一年秋天,农奴主逼租来到帐篷街。随主而来的那只猎犬,十分恶狠,它在主人的暗示下,活活地咬死了皮袄房里的三只羊羔,然后钻到里面拉屎撒尿。狗仗人势,欺人太甚。阿爸怒气难捺,一脚踢跑了那犬,竟遭到了主人的一顿毒打。
  一件皮袄,阿爸用它竟遮挡了三十年风雨冰霜。
  这是春天之前的一个黎明。帐篷外,天空中的那把银镰,终于割尽了浓浓夜色。
  珠穆朗玛峰上的雪在燃烧。牧区实行了民主改革。
  苦尽甜来,风雪擦干了喜马拉雅山的冰泪,草原有了电,帐篷里通亮。没想到阿爸的寿数也走到了头。他远去的那天晚上,脸上留着安详的笑容,同时定格了一个耐人琢磨的姿态:
  他的手抱着两代人穿过的那件皮袄,一手伸长指着帐篷顶……
  儿子扎西最能读懂阿爸这形象的遗嘱,他取下经幡,把皮袄挂在了帐篷顶上。
  从此,喜马拉雅山下便出现了这顶奇特的帐篷。皮袄和帐篷一起,向那些没有走过昔日那段辛酸路程的人,倾诉过去的、永远也不过时的故事。
  后来,扎西的家搬进了新居。那是一栋两层楼的藏式新房,白墙、红瓦、黑檐口,十分清晰、漂亮。
  帐篷,皮袄,依然原地原样地保留着。那顶没有经幡的帐篷是一座小小的“历史博物馆”,也是一块特制的路牌。
  喜马拉雅山很高很高,山下的帐篷很小很小。帐篷虽小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它有说不完的故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