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菜田与市场对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14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走向大市场

  过去靠蹲路边、摆地摊卖菜的辽宁高升镇农民,如今在城里的批发市场有了固定的基地,他们自己经营,自己管理,自我服务,实现了——
  菜田与市场对接
  □赵书哲 孙喻奇
  “乡下农民管起了城里大市场!”———沈阳市南站蔬菜批发市场传出新闻:一向由工商部门统管的菜市场在管理体制上有了新突破,来自辽宁省盘山县高升镇的农民直接管理本镇菜商及批发业务。这是高升镇政府同和平区工商部门联手创造的一种新模式———乡镇政府同工商部门合作,在产地与销地间架起一座新型产业桥,实现乡下大棚与城里菜市对接,生产与流通融通,立足市场拉动棚菜生产大发展。
  进入大流通领域,才能跳出小生产圈子
  高升镇位于盘锦至沈阳的交通要道上,农田土质宜于种菜,发展棚菜生产已近20年。其间有种耐人寻味的现象:蔬菜大棚产生后,才出现了蔬菜市场,但蔬菜大棚的面积,却是随着市场的发育、发达而不断扩大的。
  1978年,高升镇农民开始扣棚种菜,当时只局限在房前屋后的园子里。农民扣大棚,先算经济账:同样1亩地,种粮同种菜收入相差二三十倍。但效益实现的前提是把菜卖出去。当时,菜农把菜拿到镇里卖,搭工费事销量不大,棚菜面积只是维持在几分园田地上。
  进入90年代以后,高升镇建起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旺季销量达几万公斤。镇领导由此看到:棚菜生产只有进入大流通领域,才能跳出小生产圈子,市场兴旺必能拉动棚菜生产。他们因势利导,农民把大棚由庭院扣到大田里。1996年,全镇棚菜面积已达300万平方米,全镇3290户搞棚菜,占总户数的七成。旺季日产蔬菜20多万公斤。
  此际,种菜的已无暇卖菜,棚菜生产出现了第一次大分离:种菜与卖菜分离;“倒菜部队”应运而生,有500多人,占种菜人数1/8。他们把菜倒向沈阳、抚顺、大庆等大城市。但这帮人各自为战,在大城市菜场上仍处于“抢滩”状态,没有固定可靠的立脚之地,停车、卖菜皆无定所,交费、纳税手续繁杂,还要受欺行霸市的“菜霸”欺侮盘剥。销售环节的不稳定制约了棚菜发展。
  只要解放了思想,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1997年,高升镇领导碰到尖锐的矛盾:一方面棚菜效益可观,应该大力发展;另一方面,销路未靠实,心里没有底。他们感到不把市场抓住,发展大棚卖不出菜,就会把种菜富民的好事办成坑农害民的坏事。
  镇领导办的头一件实事,是让高升大棚菜在城市大菜场站稳脚跟。他们把沈阳市和平区工商局的领导请到镇里,共同探讨大棚与市场对接。几番磋商,反复论证,决定实行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模式:工商部门在南站蔬菜批发市场交易大厅划出场地,作为高升蔬菜专用批发市场,委托高升镇交由农民直接经营管理,代收应缴税费。
  这种市场管理新体制投入运作,立即显出优越性:“倒菜部队”摆脱了“挎菜篮、蹲路边、摆地摊,流动无序、零散经营”的“游击状态”,作为流通领域的“正规军”,在大城市大市场构筑起牢固可靠的“经营基地”。他们不受时间、数量限制,每天运菜到这里批发。当天剩的菜,不用往回拉,由本镇政府委派5位农民组成的市场服务处代管代卖,手续简便,秩序井然,高潮时每天批发蔬菜30多万公斤。服务处人员还负责检斤验质,杜绝掺杂使假,保证交易公平,使高升棚菜在省城有口皆碑,销路更畅。
  菜棚与市场对接成功,农民没了后顾之忧,放开手脚大搞棚菜,资金不够,农民自筹1100万元,镇里补贴和贷款400万元。土地不够,他们把目光瞄向绕阳河畔的河滩地,建起一片片标准化无支柱拱形菜棚,冬春生产棚菜,避开夏季洪水,形成新兴的高产、高效“无水害农业”。劳力不够,到劳务市场雇人搭棚种菜。全镇涌现43个超10栋大棚的种菜大户,雇工150多人。秋后短短几个月,150万平方米的建棚规划由纸片落实到田地里。
  高升镇大棚与市场对接后,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盘锦一些盛产棚菜的乡镇纷纷同高升镇联系,搭上高升镇与市场对接的产业桥。高升镇领导从这一实践中看出大棚与市场对接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又派人到抚顺、大庆、哈尔滨等城市搞“对接”,形成了产销两旺之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