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周真国:乐做边疆“孩子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14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周真国:乐做边疆“孩子王”
  新华社记者 岳林才
  这是两个普通人,一个在南国边陲,一个在北方边疆。他们身后各有一首用炽热的情怀谱写出的乐章。这乐章的主题便是:为了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奉献是美丽的。
  2月9日是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脚下、闻名全国的“帐篷小学”的开学典礼,转眼间成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庆功会。10多名苗、瑶族师生争先恐后登台致辞,祝贺校长周真国荣立一等功,并被成都军区树为“优秀班长标兵”。
  今年26岁的周真国是云南边防某团“钢七连”专业军士,“帐篷小学”第十任校长。这所当年的“战地小学”,经过军地共同努力和周真国带领教职员工苦心耕耘,如今已办成了一所完全小学。经上级考核,学校已达到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的标准,教学质量居全县同类学校之首。周真国教过的155名六年级学生,全部升入初中,并已有5人分别成为中专生和大学生。目前,当地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已由原来的36%上升到了97%。
  “帐篷小学”的前身是马鞍山小学。在当年保卫边疆的战斗中,学校被炮弹炸毁,被迫停课。云南边防某团搭起军用帐篷做教室,搬来弹药箱当桌椅,抽调几名文化水平较高的官兵,在战斗间隙进行教学。其间,这所“帐篷小学”多次遭到炮击,先后6次迁移校址,轮换了上百名“战地教师”。这些“战地教师”,后来有的在战斗中牺牲,有的退伍回乡……1987年6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康克清听了有关“帐篷小学”的情况汇报,深受感动,挥毫题写了“帐篷小学”的校名。新闻媒介纷纷对“帐篷小学”作了大量报道。前国家教委负责人称:“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毕业于贵州安顺师范学校并当了一年半教师的周真国,1991年底入伍来到部队后,恰逢“帐篷小学”一名战士教师退伍。他立即向领导请缨,自告奋勇地接过教鞭,挑起了培养边疆少数民族儿童读书成才的重担。由于当地经济落后、学校稀少,64%的适龄儿童未能入学。周真国便挨家挨户苦口婆心作动员,并抽空到田间地头,边帮助干活边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终使失学儿童陆续入校就读。教学中,周真国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到山外10多里的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倾听家长的意见。为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他还自费参加音乐、美术、书法函授学习,并订阅了《课堂内外》、《小学生学习报》、《小学生科普报》等报刊和购买了200多册连环画,使孩子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校多次在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乡村小学统考中夺得第一名。
  转眼间3年过去了,周真国服役期满,家里为他联系好了工作单位。就在这时,一封按有当地99名干部群众红手印的信函,寄给了云南省军区领导,强烈要求留下周真国。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毅然决定留在了这个偏僻的大山沟,当了一名专业军士。去年,学校6名战士教师即将退伍,周真国便动员在贵州平坝县地质小学教书的妻子郭佳敏,调到“帐篷小学”与他一同任教。现在,他们已有了一个女儿家佳,周真国说:“取这个名字,就是让女儿也要把边疆当成家的意思。”他还带头在刚扫过雷的地带开垦出一片耕地,组织学生种植玉米、蔬菜等农作物,从小培养他们爱集体爱劳动的好品质,同时减轻了乡村的经济负担。在他的带动下,学校的战士教师还用自己微薄的津贴费,为60余名特困生代交了书杂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