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苗乡溢彩 花蕊流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14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一方水土

  苗乡溢彩 花蕊流芳
  张北平
  谷雨将临,气爽风清。’98华夏城乡游·贵州苗族姊妹节揭幕之际,我踏着满坡遍野映山红、油桐花弥漫的馨香,来到苗岭腹地、清水江畔、中国独木龙舟的故乡,一下子便融入苗族文化的海洋。
  台江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是中国最富代表性的苗区:城内乡下,家家户户,几乎全是苗族,苗族人口超过全县总人口的96%。而同居一隅的不多几户汉族,潜移默化,均能操苗语,谙晓苗乡风习。
  在台江这块苗族聚居最为集中的神奇土地上,苗族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古往今来,世世代代苗族人民耕耘不歇,传承、创造着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苗疆腹地”节日繁多,尤其在经济文化交往日渐丰富活跃的今天,更是熠熠生辉,盛况空前。能歌善舞会乐的台江苗族同胞,以民族传统节日作舞台,在炽热浓烈、喜气洋洋的氤氲之中,熔传统意识、民族精神、美学理想和眼面前实实在在的日子为一炉,有滋有味、兴高采烈、张弛有序地铺展开世代沿袭的交友交际活动、商品交流活动和别有兴味的文化体育活动———对歌、吹笙、踩鼓、斗牛、赛马、斗雀、划船、捕鱼、捞虾、野餐、索花带、讨姊妹饭、耍狮、舞龙、盛装比美……徜徉其间,如坠花海之中,花团锦簇,方晓苗家无处不飞歌,苗乡无处不飞花,银花、浪花、山花、姊妹花、民俗之花,处处是花的精灵,花的妙曼,如千古传接的风情长卷,跨越时空,立体多元地展现着台江苗族人民悠悠涉过的历史长河及其经济、文化、心理素质、精神世界的广阔图景。
  节日活动作为台江苗族同胞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一个缩影,可谓多姿多彩。其中最为盛大热烈,蕴含最为丰厚,活动形式多样且最为精妙的,是姊妹节。
  藏在花蕊里的姊妹节,源远流长。它不单纯是清水江岸边施洞、老屯一带苗族男女青年择偶恋爱的节日集会,更是男女老幼展示歌喉、舞姿、装扮、力量、技巧、品格、智慧的舞台,还是中外宾客旅游、观光、投资的佳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十六,施洞、老屯各村寨倾寨而出,盛装一新,分头投入自己喜爱或擅长的活动中去。节日里,最为兴奋、活跃的,自然是苗家少男少女。白天,姑娘小伙子们纵歌蹁跹于踩鼓堂、芦笙场,斗智斗勇于龙舟赛、斗牛场、跑马坡,比美比富于集市、寨头、河滩、山野。入夜,则三三两两,羞羞答答,陶醉于情歌袅绕的“游方”场上,用心编织浪漫之路,用情物色心上之人。于是,激越嘹亮的飞歌,委婉呢喃的情歌,或此起彼落,或混合交响,在宁静的春夜飘飞回荡……两三天节日交往告一段落时,小伙子开始向自己中意的姑娘讨要“姊妹饭”,接受五彩糯米饭团传达的“密码”,面对命运之神挑选。这时,姑娘们落落大方,借物传情,爽快地把早已用竹篮、绣帕盛好的五彩“姊妹饭”赠予对方。团团“姊妹饭”,事先各自悄悄埋藏玉米须、松针、椿芽、树杈、辣椒等不同植物,于五彩花蕊中暗藏不同的情意:或表示心意相通,或希望长久来往,或暗喻愿结连理,或婉告另觅知音……
  浮光掠影,走马观花,难品其妙,难穷其趣。欲寻其幽深韵致,我以为非亲往探之不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