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职称的名与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14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职称的名与实
  吴兴人
  评定职称,有一个名与实的问题。关于名实的涵义,朱熹作过一个解释:“名,声誉也;实,事功也。”职称的名与实,大抵可分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名副其实,二是名不副实,三是有实无名。名副其实毋庸多议;名不副实者,原因种种:或因水平虽低一点,但年资已高,当相应照顾;或虑及左邻右舍,某君不放进去,恐“摆不平”;或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虽不搞业务,但倘无高级职称,面子上不好看,便弄顶高帽戴戴,厕身南郭也不在乎;这个问题,也不想展开议论。本文想讨论的是第三种情况:有实无名。
  据报道:刚获上海市“三学状元”荣誉称号的群力草药店坐堂医生茅忠谨,由于没有大专文凭,无法参加中级职称评定,其为病人处方权有可能被剥夺。
  是不是茅忠谨的水平不够行医资格?请看事实:茅忠谨今年三十九岁,中学毕业后进群力草药店工作,从一个普通药工做起,经拜师学艺和刻苦钻研,成为上海一位知名的中医药师。二十年来,他为二十五万人次的病人治病,挽救过许多被判“死刑”的癌症及其他绝症病人。自1986年起,他连续十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职称是对一位知识分子的专业水平、学术成就的估衡。评定职称,学历固然是一个重要条件,但实绩、事功更不应忽视。鉴定一位医生的医疗水平,除看他读过多少书外,更要看他治病救人的真本事。像茅忠谨这样的“三学状元”,自学有成,事功卓著,十年劳模,不大寻常,理应评定相应的学术职称。职称评定的本意是为了鼓励知识分子施展自己的才能,像茅忠谨这样的专家倘榜上无名,岂不是适得其反?如果进而不准许他行医处方,那更是对大批自学成才者的致命一击,更无益于治病救人的事业。
  令人欣慰的是,茅忠谨无缘中级职称难行医的消息见报后,引起了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像茅忠谨这样的有实无名的情况,因为见了报,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有望得到解决。但在现实中,实绩十分突出,由于学历不够,或工作年限稍短,或外文成绩差几分,或缺少一篇论文之类,而被拒于各类职称门外的消息,却时有所闻。另一方面,评上了某项职称,则不问其业绩如何,只升不降,只增不减,如新增名额又有限,某些单位只好采取若干“土政策”加以解决。此外,文凭买卖、虚报学历、代考硕士等现象,均应“运”而生,把职称搞滥了。上述职称评定中的弊端,是不是值得注意呢?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单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也讲了二十年了,看来,还得讲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