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湖北省革命残废军人学校的学员们获得了新的荣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1-22
第3版()
专栏:

湖北省革命残废军人学校的学员们获得了新的荣誉
苏明
湖北省革命残废军人学校和所属四个分部的全体学员,在今年武汉市的防汛斗争中,发扬革命军人的坚毅、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出色地完成了防汛指挥部交给他们的光荣任务。
当洪水开始上涨、严重地威胁着武汉市一百五十万市民的生命财产和武汉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革命残废军人学校的学员积极地响应了党发出的“战胜洪水、确保安全”的号召,纷纷向学校领导递送申请书,坚决要求参加防汛斗争。最后批准参加防汛突击队的共有五百七十三人。行走不便的重残废同志,经过再三说服,留在学校里做支援防汛前线的工作和学校的保卫工作。
这支防汛大队到达防汛前线以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在挑土、挖土、装土等工作中,他们克服了身体残废的困难,贡献了一切力量,作出了很大的成绩。只第四分部一个单位,就出勤一百五十四次,合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九个工,完成了二万七千八百多土方工程和七百七十六吨石方工程。参加武汉市筷子街一带培修堤防工程的学员们,用三天的时间完成了三千土方工程。第二分部在汉阳枕木防腐工厂防汛时,接受了六十公尺长、三十公尺宽、七十公分高的加固工程,不到六个钟头就完成任务,确保了工厂的安全。
在防汛斗争中,革命残废军人中间出现了许多动人的事迹。荣立一等功、双耳失聋的三等甲级革命残废军人邱鹏程,投入防汛战斗以后,一直积极苦干,曾经几次昏倒在工地上。他在挑土工作中两次创造了新纪录。有一次是在两里路的距离内,他用六个钟头挑土二十担(每担一百多斤重),往返共八十里路,打破了在这段崎岖不平的路上所有防汛人员挑土的最高纪录。失掉右臂的陈文平,不能单独挑土,就和别人抬,很少休息。望文元的手,磨起两个大血泡,还用顺口溜答复要他休息的同志们:“不能、不能、万不能,洪水冲来不容情,为了战胜无情水,劳累流汗是小事情。”更使人敬佩的是荣立一等功的一等革命残废军人从志清。为了参加抢险队,他曾一天几次向上级请求;领导上照顾他的身体,不同意他去,因为他是两只假腿,平时走路已经很困难,在泥泞的工地上挖土、挑土,更是不堪设想。领导同志安慰他,同志们劝阻他,都不能改变他参加防汛工作的热情和意志。七月十九日,从志清终于参加了防汛工作。他冒着大雨,踩着泥浆,一镢头一镢头地挖土,手上磨起了泡,但还编唱快板鼓动大家。在他的激励下,人们更加提高了战胜洪水的信心。
革命残废军人们在防汛工作中还积极地找窍门、想办法,使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第一分部的学员们在装麻袋时,创造了新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八倍。第二分部的学员们创造了“滑板推土法”,卸一船土可以节省二十个人工。有的调整了劳动组织,原来五个人装一车土要八分钟,后来只要两分多钟;三人卸一车土也由八分钟减少到三分钟左右。这样就保证了工地泥土的需要,学员们也有了比较充分的休息时间。
在和洪水斗争的同时,他们组织了抢收队,支援参加防汛工作的农民。在炎热的阳光下,在水深齐腰的稻田里,他们帮助农民按时把稻谷收割完毕,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当地大河村有位何婆婆,两个儿子都在防汛前线上,她家的稻子熟了没人收割,心里很焦急;抢收队知道以后,两天之内就帮助她把稻子割完了。
同时抢收队里出现了罗盛教式的烈士严中良。一天,他那个收割小组帮助农民彭华斌家割完稻子,把稻谷装上小木船运回家去,走在中途,突然发现木船进了水,船身很快下沉一尺多。当时情况十分危急。组长立即发出命令说:“会游水的赶快下水,好减轻船的重量。”严中良马上说:“我会游水。”衣服也顾不得脱就跳下水去。接着另一同志唐清海也跳了下去。唐清海发现严中良在水中手脚忙乱,将要下沉,便一面向船上呼救,一面向严中良泅去抢救。唐清海因为体力不支,水性也差,两人一齐沉入水中。唐清海喝了很多水,有些昏迷,在这紧急关头,他觉得严中良在下面用力把他往上托了一把……。这时某建筑工地的工人放来一付木排,把唐清海救了起来。可是严中良却再也没有浮出水面。就这样,严中良为了船上的同志的安全和农民的稻谷不受损失,为了抢救他的战友,他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高贵品质,感动了周围的群众。很多人淌下了感激的眼泪,纷纷表示决心用打退洪水的实际行动,作为对他的纪念。武汉市防汛总指挥部追认严中良同志为一等功臣;中共湖北省委员会根据他生前的要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湖北省革命残废军人学校的学员们在紧张的防汛斗争中,由于忘我的劳动,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获得了新的荣誉。他们除受到武汉市防汛总指挥部的通报表扬之外,还获得单位奖旗五面,内有一等红旗奖两面;他们之中有四十五人立了功,在防汛战线上,他们保持并发扬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