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科普情牵半世纪——记科普作家李元、卞德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13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科普情牵半世纪
  ——记科普作家李元、卞德培
  新华社记者 黄威 本报记者 陈祖甲
  最近,从大洋彼岸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为表彰中国科普作家李元、卞德培对科普事业做出的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通报决定,将两颗永久编号为6741、6742的小行星以他们的名字命名。据了解,当代中国科学家中获得小行星命名的不到10人,用科普作家姓名命名的则是首次。
  风雨同舟五十载
  已过古稀之年的李元、卞德培有着相似的从事天文科普的志趣和经历,也是相交半个世纪且情同手足的朋友。
  早在1946年,卞德培就发表了介绍日月食现象的科普作品,第二年还出版了约5万字的科幻小说《地球的殖民地》。李元抚摸着那一张张高中时期绘制的发了黄的星空图,感叹地说:“从那时起,我的一生就与这些小行星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元与卞德培初识于1947年。当时,李元由著名天文学家陈遵妫介绍,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任秘书。卞德培虽然高中毕业后进了上海一家银行当练习生,但仍然喜爱天文学。那年,卞德培把自己写的科幻小说寄到天文台,恰好是李元收到并回了信。1948年,解放大军南下势如破竹,国民党政府要求紫金山天文台搬到台湾。李元等一些爱国的科学工作者到了上海便留了下来。他和卞德培正式见了面,并联络了一批青年天文爱好者,组织了中国天文学会大众天文社,专门向大众普及天文知识。
  天文馆事业的先驱
  筹建我国第一座大型天文馆,是李元与卞德培天文科普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
  1954年,国家准备在北京筹建大型天文馆。在李元的邀请下,卞德培毅然辞去了当时收入较丰的银行工作,成为4人筹建小组的一名成员。卞德培回忆起这段历史感慨良多:“这是我工作和生活的转折点。”
  在筹建北京天文馆的3年中,李元、卞德培参与了规划、考察、选址、建设、落成等全过程。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这项工程中,克服了缺少实际经验、不熟悉建筑技术等困难,一面查阅有关资料,一面购买设备、组织施工。
  1957年9月,我国首座宏伟壮观的大型天文馆耸立在京城西郊,其中人造星空表演节目“到宇宙去旅行”,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架设大众通向宇宙的桥梁
  多年来,尽管李元的各种接待、办展览等事务性工作很多,但仍忙里偷闲笔耕不辍。他和科学家李珩共同编译了世界科普名著《大众天文学》,参加了《天文普及年历》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1982年李元调到中国科普研究所任外国科普室主任,他更多地致力于用美术手段宣传太空的事业。他推荐和引进几十种国外著名的科普与美术作品,组织举办了“宇宙美术”、“宇宙在召唤”等大型太空美术展览。去年,他与人合译的《星图手册》在台湾出版。1987年,李元成为我国“天文馆事业先驱者”荣誉奖唯一获得者。1990年,他与卞德培同时获得“建国以来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称号。
  读者喜爱的《天文爱好者》杂志陪伴了卞德培的大半生。他从1957年创办杂志以来,用自己心血浇灌着这朵迄今仍是国内唯一的天文科普刊物之花。他至今共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撰写发表作品40多种、800多篇。他写了《60多吨重的一枚硬币》、《星空、地球和太阳》、《地球的伙伴》等许多闻名的少儿科普读物,他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少年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丛书的撰稿人。1995年卞德培不幸身患癌症,但他经过手术治疗后坚持参加了《生活中的天文学》、《北京天文馆文集》等书的编撰工作,他还专门写了两本抨击迷信言论的科普书籍。卞德培曾获“北京市先进科普工作者”光荣称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