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卫星图片揭示荒漠化加剧 大片丰美水草成黄沙“美餐” 黄河源生态环境恶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18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卫星图片揭示荒漠化加剧 大片丰美水草成黄沙“美餐”
  黄河源生态环境恶化
  本报记者 黄振中 白剑峰
  日前,记者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看到3张卫星图片,图上显示出:自70年代以来,黄河源生态环境呈不断恶化趋势,荒漠化逐年加剧,草甸退化严重,昔日的丰美水草正被大面积的黄沙吞没。
  这3张卫星图片分别记录了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黄河源的生态环境状况,范围包括青海省曲麻莱县、玛多县和称多县等地,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从图上可以看到,70年代和80年代黄河源呈现大片绿色;到90年代则出现大片黄色,荒漠化面积年均增加速率为20%,而70年代和80年代仅为3.9%。这说明黄河源生态环境破坏已十分严重。发源于青海境内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黄河是青海境内的第一大河,在省境内的干流长达1960公里。湟水河、大通河等近90条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至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汇入黄河,占整个黄河水量的49.2%。由此可见,青海是黄河水源的第一大贡献者。
  据悉,黄河源平均海拔在4400米以上,气候寒冷干旱、无霜期短,自然灾害频繁,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80年代以来,随着淘金者大量涌入河谷盆地,当地人口由1万多迅速膨胀至10万左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开发时有发生,土地严重超过自身的承载力,导致原本脆弱的生态进一步恶化。黄河源的草地大部分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生长缓慢,草场承载力极低,大约1公顷草地才能养活1只羊,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一般来说,裸露土壤的自然恢复周期需要上百年,甚至千年。记者曾在青海省东南部看到,由于过度放牧,到处可见严重退化的草场,鼠类猖獗,毒杂草丛生。荒漠化面积迅速扩展,草地载畜能力不断下降。同时,一些群众无限度地采挖中草药和沙金,也使植被遭到极大破坏,从而直接导致了草地沙化和水源涵养功能下降,使黄河径流量出现减少趋势。据测定,近年来流出青海省境内的黄河水量比过去有所减少,这将对黄河下游断流产生影响。
  据介绍,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给青海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危害,尤其是加剧了干旱程度。自1992年以来,几乎年年发生旱情,农业受灾面积少则100万亩,多则300万亩。脆弱而且失调的生态环境总是和贫穷交织在一起,青海省66.9万贫困人口的60%以上生活在沙区和干旱山区。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造成地力下降,水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贫困程度加深,有些地区即将失去生存条件。黄河上游干流之一的湟水流域,每年因水土流失而减少的耕地近万亩,每年流失掉的氮、磷、钾高达23万吨以上,相当于1985年青海省农田化肥施用量的两倍多。
  源头地区生态的恶化造成了黄河流域水患频仍和水资源短缺双重危机。1997年,黄河上游的来水已降至历史最低点,龙羊峡、李家峡等大型水库蓄水量比1995年减少24.9亿立方米,成为建库以来蓄水量最少的一年,而每年输入河道的泥沙却有增无减,加剧了黄河下游的断流和水患发生的可能性。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负责人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好黄河源的生态环境是全民族的责任,它关系到我们下个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黄河源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态破坏范围还在扩大。要想扭转这一局面,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应警钟长鸣。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专家指出,应把黄河源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大保护力度,按照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科学控制人口规模,严禁过度开垦和乱采滥挖,尤其是要禁止淘金和狩猎。同时,还要在沿黄河源头地区建立生态监测站,以了解其动态变化,为恢复黄河源生态创造条件。目前,黄河源的主要问题是草场退化。只要保护措施得力,重新恢复草场还是有可能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