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伟大友谊的奇迹——在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的矿区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1-23
第2版()
专栏:

伟大友谊的奇迹
——在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的矿区里
苏明
在新疆最偏僻的游牧区荒山里,从前也许偶尔有个牧羊人寂寞地、担心地、摇着鞭子、哼着歌子从那里走过,平常就全由那狡猾的狼狐们来统治着这些地方了。多少年来,这些原始的地区究竟有过多少变化?谁也不能够回答。
现在在那原始的游牧区荒山里,却逐渐出现了一片片白色的像海浪似的、层层栉比的房屋,在这些房屋的中间高耸着发电厂的红色的圆柱形的大烟筒和选矿场的蓝色的方形的高大矿仓。各色各样的建筑,和那无数纷忙奔走着的各种车辆,各族工人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热烈、紧张、雄壮而美丽的劳动建设图景。这里每天可以听到阵阵传来的排山倒海似的开山炸石声伴奏着各种机械的雷鸣声,黑夜里,那辉煌闪耀的漫山遍野的电灯,使那月亮和星星们也显得暗淡和渺小了。
这就是先进人类——中苏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所开辟的新天地。
慷慨的技术援助
一九五○年三月二十七日,中苏两国宣布成立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来开发这些荒山里的地下宝藏。从此以后,在这儿就开始了艰苦动人的建设工作。
听那些自从一九五一年刚刚创办时就在那里艰苦奋斗的苏联专家和中国同志们叙述吧:最初,有的矿区只在山脚下的戈壁滩上,用木料堆起几所很简陋的住处,有时雪片从木缝里纷纷飘落进去,有的矿区全是一片光秃秃的山岭,最初只搭起两个白布小帐篷;当大风吹来的时候,篷布也随风飘舞了起来。就在这些木屋和布篷里,住着过惯了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的苏联专家们,他们在那不时被风吹起和有时飞溅着雪花的图纸上,开始画出了一幅一幅的矿区地质图。
紧随着这些地质专家的脚步前进的是各种有关的苏联工程技术专家和第一批技术工人。他们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机器设备:巨大的挖掘机、钻岩机、拖拉机、推土机、发电机等等。运送这些机械是很困难的,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汽车,但是当冬天到来的时候,在一公尺多厚的大雪滩里,汽车也走不通了;这时前面用拖拉机拖着,才能使那载重量不大的六轮汽车慢慢地走动起来,平常本来只需一小时就到的路程,有时竟要一连走好几天。有些机器已经运到矿区的山脚下了,却无法运到那陡峭的山顶上去;甚至连那些比较轻小的压缩空气机筒,有时也要用钢锯截开,由骆驼们呼哧呼哧地运上山去,然后再用电焊方法一个个地焊接起来。当人们带了这些大量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到达了这荒僻山区的时候,就给这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忘我的劳动态度
矿山的工程飞跃地开展着,机械化自动化的设备一年比一年增加了,有一个发展很快的矿区,第二年就比第一年增加近十倍的电力。一座水力发电站要在山洪暴发和冰雪堵塞的威胁下降生在这儿的水道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苏联老电力工程师不辞辛苦地远道赶来了,他刚下了飞机还没有休息,就拄着一根木棍来察看那些要建立发电站的水渠。他沿着水道走去,迎面刮来的苍劲的山风不住地掀动着他的白发。他忽然停下来凝视着那里,他发现了水道太低;凭着他那丰富的经验,他有时只用木棍随便在石板上“??”地敲打几下,就会发现那石层中间藏有空隙。有一次大水从水泥座下面冲开了,洞口越来越大,整个水泥座都有冲垮的危险。老工程师于是冒险爬到洞口那里去看了一下,然后急忙回过头来面色严肃地望了望大家,使人沉重地感到抢救这险工的严重性和紧急性。他立刻决定了先灌沥青,再灌水泥,同时在水道上打一道防水堤。他用可贵的勇敢和智慧指导着群众的力量巩固了这座水电站的基础。
天气冷起来了,大冰块不断地涌来,晚间有堵塞水道的危险。矿区管理处的经理、总工程师和中苏双方的干部们每天下班后都跑来参加碎冰抢险的工作,连那已经患着心脏病的米哈约工程师也来亲自动手。这情景使得驻守在矿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们很受感动,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他们自告奋勇地和冰块搏斗了一个通宵。星期天,中苏双方的干部们又都放弃了假日的休息,自愿参加了紧张的义务劳动,最后拦起了一道大木排,终于解除了大冰块的威胁。在这样一个特别艰苦的矿区,人们是怎样在忘我地劳动啊!在类似的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的其它矿区里,又有多少苏联专家和中国同志们也同样在忘我地劳动啊!
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这是一个从来没有开采过的矿区,也是一个传授苏联先进技术的学校。在这里的苏联专家们担负着双重的职务:一方面要把矿区负责建设起来,一方面还要传授先进技术。可是在这些矿区的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操着各自不同的语言:俄语、汉语和当地民族的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当彼此说话时,要借着简单的手式和实物做比喻。而掌握一套现代化的技术又是那样的复杂。工人当中大部分昨天还是只会拿着鞭子赶牛羊的牧民、或拿着砍土镘种庄稼的农民和一些用手工方式生产的挖煤工人。当这些人一旦来到矿区以后,刚熟悉了使用半自动化的手持式气钻,又要开始学习完全自动化的支架式钻岩机。这是一种最新式的用支架代替了人身的钻矿工具。人们只需站在旁边注意指挥,它自己就会站在那里钻动起来;它比手持式气钻还能提高效率一倍多并能节省大量的压缩空气。当第一次使用这些比较复杂的新式工具时,特别挑选了两位工龄最长、技术最好的工人来操作:一个是维吾尔族的阿真姆,一个是哈萨克族的阿德别克。苏联专家亲手教给他们操作方法,同时向他们耐心讲解使用这种机器的道理;可是他俩都听不懂,再加上他们满足于自己已经是熟练地使用手持式气钻的能手,就感到可以不必再学那支架式钻岩机了。这样第一次终于因为他们一下子掌握不了这样复杂的技术而中途停止了。
第二次,决定先由青年干部带头学习试验,他们参考了苏联有名的斯达哈诺夫工作者柯维雅静的先进经验,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帮助下,一再摸索试验,很快就掌握了这种先进技术。然后又决定由亚库伯和克亚子两个青年工人来学习,他们都懂得一些简单的俄语,便利了互相研究和向专家直接学习,结果半月工夫也就学会了。这时第一次参加学习失败的阿真姆和阿德别克看到“支架式”确实比“手持式”好得多;既不费力又能提高效率,而且也是可以学会的,所以也表示愿意重新学习了。许多这样复杂的先进技术都在苏联专家的耐心教导下,经过不同的过程,传授给中国同志了。苏联专家不光在实际工作中亲自教技术,而且还在业余开办各种训练班给中国同志讲技术课。经过几年来苏联专家的教导帮助,现在我国各族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已能掌握全部技术。有些学习得最快的已担任着工程师的职务,地质工程师张良宸原是一个刚从学校出来的青年,三年前,他刚到矿区的时候,一句俄语也不懂,连那最简单的矿洞划线工作也不会做,可是现在他不光学会了俄语,而且已经是一个可以独立进行工作的地质专家了。
今天在这些由原来的游牧区荒山变成的金属矿区里,已越来越多地拥有了大量的现代化机械设备,在那成千累万的由原来的牧民、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变成的现代产业工人的手里,逐渐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原来没有做过这种工作的干部们也慢慢学习了领导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有些矿区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在那里不光有成栋成栋的办公室和成排成片的职工宿舍、而且有俱乐部、图书馆、浴室、医院、中苏双方的托儿所和各民族的食堂。这样就从各方面给我们打下了进一步发展建设的基础。正是在这样的时候,在最近中苏会谈公报上又庄严地宣布了:苏联要把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的股份全部移交给我们。当我们想到:这些中苏友谊的结晶,这些最宝贵的矿区是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建立在离开我国内地当前工业重心万里外的,最遥远最荒僻的边疆地区时,我们该是如何地兴奋和感激啊!
在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一个矿区广场的墙壁上,用中俄两种文字所写的一段纪念碑似的颂词:
“我们应该感谢斯大林大元帅,感谢毛泽东主席,是他们两位巨人,把中苏两大民族的兄弟般的友谊具体化了,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带来了令人欢欣鼓舞的绝好的消息。”矿区的工人们每天从广场走过时,都亲切而愉快地念诵着这些颂词,这颂词的内容变成了鼓舞他们努力开矿的动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