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四川牧区改革发展“三部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21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谈

  四川牧区改革发展“三部曲”
  □敬正书
  四川牧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横断山地区,包括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48个县,总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40多万人。1996年存栏各类牲畜1657.2万头(只),草食牲畜的头数和牛羊肉产量均约占全省的50%,是四川的主要畜牧业基地,也是全国的六大牧区之一。
  四川牧区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年均气温仅5摄氏度左右。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灾害频繁,给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牧区草资源十分丰富,共有天然草地2.45亿亩,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畜牧业是农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牧区经济的支柱产业,既关系到牧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发展牧区畜牧业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
  为了加快牧区畜牧业发展,四川省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牧区改革发展“三部曲”的思路。
  第一部曲是草原承包,也是基础。过去由于长期吃“大锅饭”,牧民的生产积极性没能真正调动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牧区实行了牲畜折价归户,私有私养的改革,充分调动了牧民养畜的积极性。但是,草原承包责任制未能同步进行,牲畜私有私养,草原公有共用,致使牧民对草原重利用轻保护,草原超载过牧,严重退化,产草量下降,使牧区本来就突出的草畜矛盾更加尖锐,严重制约着牧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尽快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真正实现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是牧区改革发展的关键。1995年以来,甘孜州通过全面推行草原承包,调动了广大牧民开展草原建设的积极性,牧民共投入5000多万元资金,草原建设的速度是草原承包前的5倍以上。
  第二部曲是“人草畜”配套建设,也是重点。几千年来,我省牧区牧民长期沿袭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靠天养畜,牧民处于人无住房、畜无棚圈、冬无贮草的“三无”状态。加之牧区气候恶劣,灾害频繁,牧业生产发展很不稳定,如遇到特大雪灾,牲畜就会冻死饿死。广大牧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帮助下,改变靠天养畜,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兴起了人有定居住房,畜有越冬棚圈,草地有围栏,冬春有贮草的“人草畜”配套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6年初,石渠县发生特大雪灾,全县牲畜死亡率超过37%,而搞了“人草畜”配套建设的牧户牲畜死亡率平均不到10%。
  第三部曲是发展家庭牧场和产业化经营。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积极试办家庭牧场。家庭牧场是以牧户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科技为依托,以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最终实现产业化为目标的综合经营实体。二是办好龙头企业。红原县以红原奶粉厂为龙头企业,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牧民人平年均售奶收入达到600多元,占年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三是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发展专业化生产。为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我们立足本地资源和市场优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力求逐步形成商品基地规模化、批量化、标准化。四是培育和开拓市场,一手抓市场建设,一手抓流通组织。注重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同时搞好畜产品深加工,这样农牧民养畜就有了收益保证。
  牧区改革发展“三部曲”,互为条件,互为基础,互相影响。搞好草原承包,是实现配套建设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和条件,“人草畜”配套建设是重点、是主调,发展家庭牧场和产业化经营是方向。因此,要推动牧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牧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必须进一步抓好牧区改革发展“三部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