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千年遗迹的寻踪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24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千年遗迹的寻踪者
  马小宁
  在燕京秀丽幽静的群山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辽金时期的佛教遗迹:古庙、灯塔、老树、香道。随着岁月的风蚀,朝代的更迭,它们似乎已成了被人遗忘的一隅。即使在旅行家的游记中,也很难找到相关的记载。然而,从80年代开始,这里的一切却吸引了两位积极探寻千年古都历史的异国女子的视线,她们用手中的相机,编织了一幅辽金时期燕京佛教遗迹的巨幅画卷。据说,如此系统、全面地将北京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佛教遗迹用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为北京历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这还是首次。两位异国女子在筹划这一工作时,可否意识到其中的意义?
  在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的展厅里,我们见到了两位作者之一、异常活跃的阿南史代女士。交谈中,她那幽默、风趣的语言,略显夸张的身体动作,常常使我不相信她已是自称的“老头儿”年龄。阿南史代是一名日籍美国人,而她身份由美籍到日籍的转变,却是通过中文促成。年轻时,阿南史代先后在加州大学、夏威夷大学东西方中心获得中国历史学士、硕士后,赴台湾进修中文。在那里,她与一名日本外交官邂逅,两颗心灵的碰撞改变了她生活的航线,从此她远嫁日本。阿南史代告诉我们,她和先生从相识到相爱的一年多时间里,纯粹是用中文交流,因为他们彼此不懂对方的语言。
  阿南史代的婆婆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由此对佛教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萌生了到日本佛教文化之源中国去探寻历史的强烈愿望。1983年,当她随时任外交官的先生来到北京常驻时,兴奋得夜不成寐。作为一名外交官夫人,她有充裕的时间认识了解北京,而不必如普通游客蜻蜓点水。作为一名对佛教感兴趣的历史学家,她在思考着工作的起点。为此,她有计划地翻阅了中、英、德、法不同语种关于北京历史的书,其中一本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撰写的《北京历史地图》,给了她莫大的启发。她决定把探寻北京历史的第一步选在辽金时期,那时,佛教大为盛行,遗留下来的庙、塔、木、石至今仍跳动着千年古文化的脉搏。
  探源北京历史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幸运的是,在北京外交人员公寓,她有一位志趣相同的邻居,一位嫁了中国丈夫的德籍摄影师刘小岛女士。在五六年的时间里,她们驾着吉普车,足迹遍及燕京大地。有时,为了看清楚些,她们专门选择冬天,山中的冬天可以想象其寒冷,但也是能见度最好的时候;有时,为了拍一座塔抑或一块石头,她们要花好几个小时爬上一座远离人烟的山峰;有时,为了印证一句古诗提及的某种现象,她们要在不同时间一遍遍地来到同一地点。除了按图索骥式的探寻,她们的眼睛也在仔细地观察,不时有令她们兴奋的惊喜。一幅表现乡间小学道路的照片显然属于这种意外收获:黄土路上,铺着几块垫脚的石板,石板上面的石刻,似乎在提醒人们它不应是一块普通的铺路石。站在这幅照片前,内心有一种复杂的情感。
  阿南史代喜欢听中国人讲故事,而那些生活在佛教遗迹附近的古稀老人,就成了她们探寻过程中最生动的历史教材。至今,阿南史代和我们回忆当时听老人几小时几小时侃周围历史的情景还兴奋不已:“要知道,如果不把他们所说的记录下来,将来的孩子可能连身边的历史也不知道。”老人口中的故事化作了阿南史代笔下流淌的文字,迄今,她已在日本发表了近20篇有关中国历史和佛教的文章。
  阿南史代对文物保护格外热衷。交谈中,她一再表达这样的观点:年轻人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历史文化,但保护不是花钱不讨好地复古,而是要避免它们遭受风吹日晒雨淋和人为的破坏,尽可能地延长现状。的确,观看摄影展,感觉这些表现燕京400多处古寺庙遗迹的图片大都很真实,有些图片不仅在视觉上,而且我想在现实中也显得有些荒败,但因真实,却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假的真不了,显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否则,意大利人和希腊人何不去修复罗马古城和雅典卫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