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百色 寻访志愿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24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新闻追踪

  百色
  寻访志愿者
  本报记者 王尧 陈陆军
  编者按:继山西静乐项目后,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第二个项目———广西百色项目,于去年6月18日正式启动。20名青年志愿者来到这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上,送医送药,智力扶贫,给贫困地区带来了文明、先进和活力,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他们所做的具体事情。与此同时,志愿者也在扶贫行动中丰富了他们自己的人生,磨炼了意志。如今,一年的志愿服务期行将结束。在沉甸甸的扶贫接力棒即将交接之际,本报记者深入右江河谷追踪采访。
  5月16日夜,广西百色。在波光粼粼的澄碧河边,我们初识陈兵。他的家在3000多公里外的黑龙江雁窝岛,去年,他经过六天五夜的艰难跋涉方到达百色。这位北大荒知青的后代,朴实、精干,南国的烈日晒黑了他的皮肤,若不是说话还带点东北口音,已与当地人一般无二。在百色,他还有19个伙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青年志愿者”。
  “两个半”志愿者
  陆伟国、吴寒芬夫妇是江苏江阴峭岐镇一对普通的小学教师,夫妇俩很早就给团中央写信要求到艰苦的地方去支教,百色项目的启动使他们得偿心愿。临行前夜,女儿苑苑抱着爸妈大哭,于是就咬咬牙带上了她,10岁的苑苑被戏称为“半个志愿者”。
  陆伟国夫妇服务的达江乡是百色最偏远、最落后的乡之一,距市区55公里。尽管有思想准备,初到达江乡他们仍然懵了。学校“开门见山”,他们的住所是一间低矮的平房,中间打个隔断,做饭、睡觉、办公、会客、一室四用。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关心,学校破例给他们的房间弄了天花板,雨季一来,房屋漏雨,雨水积在天花板上,一星期都往下渗,后来陆老师干脆把天花板捅了个洞让它一次漏光。这几天到市里来和我们见面,突降暴雨,吴老师叫苦不迭:原来她只顾高兴,走时忘了放好接水的工具了。
  吃菜难、用水难、洗澡难,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影响他们工作的成绩,陆老师自豪地说:“我们家有三个第一。我和吴老师教的班级成绩是全年级第一。苑苑的成绩也是全年级第一。”
  风雨扶贫路
  和伉俪偕行的陆伟国夫妇相比,同是来自江阴的余晓路和吴晓方就没那么幸运。
  余晓路是江阴一所卫生中专的教师,文静、温和,书卷气十足,看外表你很难想象在通往百色的路上他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原单位一开始就不同意,说你走了就不要再回来,于是他打了辞职报告。领导的阻力越过了,亲友的压力顶住了,然而临上火车前,看到学生们的眼泪,他的心痛了。
  到百色后余晓路被分在市里的医院工作,他的专业是口腔医学。不久,适逢全国爱牙日,都第九届了,这里还没多少人知道,于是他印制了3000份宣传材料,全体志愿者帮助散发并进行义诊咨询活动,这也是志愿者在百色的首次集体亮相。百色老区群众口腔卫生意识较差,他就在百色市报上开办了“护齿知识窗”,定期撰写牙防文章刊出。他还和志愿者中的另外几位医生一道组织了巡回医疗队,经常深入偏僻乡村为老百姓看病。
  谈起这些,他的神情依然从容:“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吴晓方则经历了先苦后甜的感情波折。到百色前他就资助了9个希望工程的孩子,到这里后他一心工作,春节也没回家,女友一度要和他分手,他亦不为所动。一番风雨后,女友被感动了,也在百色资助了两个孩子。
  广阔天地显身手
  在百色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志愿者们大显身手,为老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来自广西农科院的阮经宙担任百色市农业局经济作物推广站站长,是志愿者中唯一担任正职的。百色山区玉米品种混杂,产量低,改变山区玉米生产状况,成了他的工作重点。经过全面的调查,他撰写了关于紧凑型玉米示范项目及万元田示范项目建议书,已报上级部门审批。他还和在永乐乡工作的志愿者鲍建合作,争取到团中央“枫叶基金”的支持,建起了中学生实用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我们看到,基地的芒果树已经硕果累累。
  刘伟来自江苏徐州污水处理厂,到这里后当了东笋水厂的副厂长。他针对班组管理不力、问题较多的情况,引进竞争机制,民主选举班长,几个月后,厂里的面貌发生了变化。
  东笋水厂的青工占职工总数的40%,在他的倡议下,厂里组织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通了热线,为广大市民提供供水维修义务服务,被称为“百色的徐虎”。
  志愿者王芳,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北京来的医生”,其实她来自山西介休一所铁路医院。她刚来时,医院的人认为这不过是走过场,不以为然。当看到她用嘴为患者吸痰,人们服气了,纷纷向市里要求提拔她,她当了副院长。
  20颗闪亮的星星
  来自国家信息中心的冯颖是地道的北京姑娘,现任永乐乡中学音乐教师。永乐家家养狗,没来几天,她怕狗的名声已经尽人皆知。一天上晚自习回来,有一条狗总跟着她,无论她怎么喊都没有用,她吓得声音都变了,终于有一位老师从窗口探出头来说:“你假装蹲下捡石头就行了。”所有的一切,和她生活惯了的北京是那么不同。
  去过达江乡后,她给原单位党委写了封信,描述了在达江乡两天里看到的情况:孩子们在低矮简陋的教室里读书,上学最远的要走六个小时,住宿的学生每顿只有一盒白米饭,就着盐巴和猪油吃。许多人看了信吃惊地问:“还有这么艰苦的地方?”三四十岁的父母们纷纷到党委复印这封信,给他们的孩子看,让孩子接受一点国情教育。后来,单位的同事募集了1548元人民币,冯颖自己又拿出452元,凑足了2000元。其中的800元,作为达江小学学生期末考试时吃青菜的费用,另1200元用于奖励成绩优异但家庭困难的学生。
  冯颖认为,自己所做的,在志愿者中极其普通。20个人中,几乎人人都拿自己的钱资助过贫困学生,不少志愿者把自己的血献给了老区人民。来自团中央的周宇松第一次献血是在百色,湖北的胡家全四个月两次无偿献血。在他们的带动下,百色掀起了义务献血的热潮。
  20个人如同20颗闪亮的星星,光芒既相似又不同。“老”志愿者谭学智今年又荣获了“五四青年奖章”;学计算机的黑龙江姑娘王艳红教地理成绩也不错;不善言辞的山西小伙成剑文从原单位募集了2000元救助款;柳州郊区农业局的曾凡凯为了推广冬种马铃薯,在汪甸乡下塘村连续进行宣传发动和技术培训20多个日夜;湖南的杨槐平时自己种菜吃,连电话也舍不得打,省下钱来资助了贫困学生;湖北红安的耿永锋翻山越岭进行家访;北京建春广告公司的陈煜明、湖北的胡家全和广东的罗滨涛放弃了原来高额的收入……面对人们的赞誉,他们却说,我们所做的事微不足道,我们的做法更多地代表了一种精神,如果我们20个人能够成为一粒火种,滋润平凡岁月,点燃希望之火,此生足矣。
  一年的服务期就快过去,归期将至,志愿者们分外眷恋这块土地和给予他们厚爱的人民。陈兵的饲料厂宿舍经常停电,一停电他就没法做饭,但这时厂长总会来叫他去吃饭。鲍建有严重的关节炎,孩子们就回家拿来父母泡的蛇酒。中秋节到了,市委书记黄定嵩在北京开会,还不忘叮嘱给志愿者们送月饼。冬天来了,志愿者们带的行李不够,市里得知后给每人送来一床被子。志愿者们和市里、地区乃至广西团区委、团中央的干部都成了好朋友。一切都那么令人难忘,不止一个人说过:“无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这一年将是我人生中最壮丽、最值得留恋的一年。”
  压题照片:志愿者相聚在百色起义纪念馆前。
  本栏照片均为新华社记者 陈天湖 摄
  志愿者陆伟国一家人在生火做饭。
  志愿者胡家全深入乡村为壮族老太太看病。
  志愿者阮经宙(中)在百色建起冬菜示范片。(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