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发达的渔业——挪威西部峡湾纪行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25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发达的渔业
  ——挪威西部峡湾纪行之三
  本报特派记者 章念生
  渔业在挪威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据重要的位置。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1996年挪威是世界第十大渔业生产国,当年水产出口额34.2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二,其2000多种水产品出口到世界143个国家和地区。水产品出口目前是挪威出口中仅次于石油、天然气的第二支柱,1997年的出口额约占其全年出口总额的7.31%。
  被称为挪威“渔都”的奥勒松,是一个仅有3.5万人口的小城,每年水产出口约占全国总出口的30%。整座城市是个半岛,房屋密集。这里共有3200多艘渔船,占挪威渔船总数的近1/4,其中200多艘为越洋渔船,全城的渔民有5000多人。捕渔业的发达还带动了造船业和渔产品加工业的迅速发展。
  在名为“峡湾鲑鱼”的干鱼加工厂,记者看到一箱箱加工完毕的腌制鳕鱼正准备运往葡萄牙和巴西。厂长风趣地介绍说,在葡萄牙和巴西,人们对这种咸鱼有着特别的钟爱,姑娘如不掌握14种以上的咸鱼腌制方法将很难找到婆家,不过挪威人已学到了25种以上的加工方法,不愁产品没人要。这家上百人的工厂年产干鱼1万吨。离它不远,还有约7、8家种类不同的加工厂,它们的产品90%以上都供出口,这些工厂的总出口约占全国水产品出口的20%。
  在年产值2亿多美元的多姆斯特渔业集团下属的一个鲱鱼加工厂,一艘渔船正停在加工厂的码头,刚刚捕捞上来的鲱鱼从渔船输进工厂,经过自动流水线处理后,出来的已是去鳞破肚切好后的鱼片,直接装箱速冻。集团总裁多姆斯特说,加工厂处理鲱鱼后剩下的鱼头鱼尾鱼肚,送入一个特制的储存罐,经过从海里抽上来的海水清洗后,压缩成养鱼的饲料出售,用来清洗的海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又排回海中。我们站在工厂外面,几乎闻不到腥味,更闻不到海水有何臭味。
  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是挪威近年来渔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峡湾沿途北上时,渔场随处可见,主要都是鲑鱼养殖场。我们来到多姆斯特渔业集团的一个渔场,那里共有8个围场,每个16米见方,深20米,可养殖5000尾鲑鱼,年产鲑鱼600吨。渔场场长克瓦尔海姆说:“一家牧场要年产600吨羊肉,就需要有2万头羊,2万头羊该需要多大的空间!而养鲑鱼,投入1千克的饲料就可以产出1千克的鱼肉,一尾70至80克的鱼苗,放养两年就可长到4千克,然后出售。”他还介绍说,在养殖过程中,通过对鲑鱼进食的控制,可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如欧洲人喜欢吃脂肪少的鲑鱼,而日本人则喜欢吃肥的,这一切都可通过计算机控制来实现。目前,挪威年出口养殖鲑鱼约30万吨,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在托尔维克市的一个养殖场,我们还见到了人工养殖的比目鱼,它们呈深褐色,最大的一条长2米,体重90千克,在水中游过时,就像一片乌云飘过。养殖场的专家介绍说,这种比目鱼的最大体重可达300千克。养殖这种味美价高的海中珍品,全凭高技术,进食、水温调节、卫生检疫等均由计算机控制。
  据挪威渔业部的官员威廉介绍,挪威的渔业之所以发达,有赖于以下几个因素:挪威沿海、北海、巴伦支海等地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政府严格限制捕捞,努力保护渔业资源;挪威西部沿岸环保得力,水产养殖发展迅速;渔民使用高技术,既提高了产量,又降低了成本等。1996年,挪威的总捕鱼量约为300万吨,目前一直稳定在这一数目。(全文完)
  (本报斯德哥尔摩5月18日电)
  图为挪西部卡尔沃格渔村附近的鲑鱼(三文鱼)养殖场一角。
  本报记者 章念生 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