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农民卖水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26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农民卖水的启示
  刘杰
  全国最大的酥梨和蔬菜基地之一——安徽省砀山县,既是水果蔬菜之乡,又是水源紧缺的干旱之地。十年九旱与需水量极大的果菜生产,无疑是一对尖锐的矛盾。长期以来,政府为此伤透了脑筋。如今当地的农民却找到了办法:良梨镇的退伍军人郭爱国去年自筹资金建起了乡村自来水厂,自来水管从农家扯到梨园,平时供农家用水,旱时给梨园浇灌。这样一来,不仅全村1500多人用上了自来水,果园也由此增产增收,水厂获利也颇丰。一花引来百花开,全县农民自办水厂一下发展到19家。
  政府费钱费力解决不了的问题,农民自己把它解决了,砀山县农民热情“卖水”的现象给了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群众是市场的主体,他们中蕴藏着极大的拓展市场的潜力。就像当年自发地闹起大包干一样,群众的创造精神是非常可贵的。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时,群众就会主动探索新的发展途径。政府此时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尊重和爱护群众的创新精神,一旦发现就积极引导推广,而不能大包大揽地去做那些劳而无功的“功德事”,更不能扼杀他们的积极性。砀山县在发现了郭爱国这个典型后,大力支持宣传,取得了良好效果。
  鼓励农民卖水,来解决政府长期以来不能解决的问题,说到底就是用改革的方法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我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就能把各种并不充裕的资源充分利用好、开发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