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把“车改”排上改革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17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把“车改”排上改革日程
  李安定
  公车,由社会集团公款购买、使用的轿车,在中国曾占到98%的绝对优势。轿车一度是严格按官阶分配使用的“官车”,只由高级干部享用,县团级以下的官员,只能配用吉普车和自行车。1984年,这一规定撤消,干部用车的基数陡然上升。第二年,中国一下子进口轿车、面包车20万辆,超过前30年的总和。
  公车无限膨胀,形成一个可怕的“怪圈”:国家一只手投资造轿车厂,一只手掏钱把轿车几乎全部买下;随着公车数量的激增、档次的攀升,国家日益不堪重负。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93年社会集团购买力猛增到1500亿元,比上年增长66%,高出经济增长数倍之多!其中公款购买轿车支出900亿元,占社会集团总支出的60%。
  1994年10月,公车消费攀比之风愈演愈烈,致使中办、国办紧急发出通知,严禁党政机关超标准用车。在19种严格控制公款购置的“控办”商品中,轿车被列为第一号。公款购车一下子收敛,至1996年底,刚刚花上百亿元建立的中国轿车工业又一次跌进谷底。公车消费的松紧,牵动着中国轿车市场的冷热。
  在国务院1994年公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改变轿车单一由公款购买的消费结构已经写进去了。比照世界汽车发展规律,引导轿车逐步进入家庭,实现消费基金和建设基金的良性循环,恰恰应该是中国汽车产业最重要的结构调整。
  然而,公私轿车的双轨制,使轿车进入家庭、逐步平衡公车比例的良好初衷难于实现。“中国实行了房改,工资改革,公务员及医疗制度的改革……为什么不能实行‘车改’?”一位设计过“红旗”轿车的老工程师面对“豪华轿车热”感慨地说:“连我的外国同行也在问,这样昂贵的轿车有多少中国老百姓能买得起?轿车的发展应该增添国家的经济实力,岂能变成消耗国力的载体!”
  其实,在国外,除了大老板和政府机构的最高领导有配备专职司机的专车,一般官员自己买车、开车上下班,如同中国人自己买自行车上下班一样正常。考虑中国的现实情况,除了国家高级领导人和功勋卓著的老干部,对于大多数应该配车的官员和企业负责人,可考虑逐步实行配车货币化。官员按配车级别,由公家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或优惠贷款用于购车,并提倡领导干部亲自开车。
  官员轿车逐步私人化,一能消除社会集团消费膨胀;二能改善干群关系;三能彻底根治公车竞相攀比豪华之风。如果一位局长拿到五六万元的购车补贴,也许他会买一辆普及型轿车;如果他是个车迷,也许会添上几万元买一辆舒适气派的中档车;但是他不会买一辆让一个工薪族倾家荡产的劳斯莱斯。真要如此,倒要查查他的资金来源了。
  报载:深圳市、大庆市和中建一局四公司已经成功地进行了“车改”,虽是试点性的,仍然可喜可贺。
  我想,若干年后,日益年轻、开放的官员们对官车私人化的趋势一定也会欢迎。可以预言,“车改”将会排上21世纪初的中国改革日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