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未来属于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28
第8版(体育)
专栏:

  未来属于谁
  本报记者 薛原
  中俄之战赛后,俄罗斯队主教练戈麦尔斯基回忆起他带队同中国女篮的最后一次交锋,那是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在最后的决赛中,独联体队以76∶66战胜了中国队。虽然如此,他对当时那支中国队的快速推进和灵活的穿插跑动印象尤深。也正因为如此,戈麦尔斯基认为本届世锦赛上中国队的小个队员颇有潜质,还说了一句客气话:“未来是属于中国女篮的。”
  未来也许是中国女篮的,但现在则要看俄罗斯队的。俄罗斯队中身高在1米85以上的有7人,这7人全都按照俄罗斯队已成型的风格打球:打快攻人人参与,3分球大胆出手,篮板球一拥而上,当俄罗斯队在场上保证有3名动作灵活的高个队员时,对手的防线很难不被找到漏洞。
  相比而言,中国队的中锋实力过于薄弱。除了郑海霞以外,身高2米的于瑛身体素质还不足以应付高强度的激烈对抗。而郑海霞上场后,中国队的快攻大打折扣,郑海霞在昨晚同俄罗斯队的比赛中打了5分钟,虽然勉力支撑,但终于一分未得。
  这不由让人想起前苏联的著名中锋谢苗诺娃。70到80年代,这位世界篮坛几十年难得一见的女巨人带领当时的苏联队称雄一时,连夺10届欧锦赛桂冠,并获得数次奥运会和世锦赛冠军。但到了1986年,34岁的谢苗诺娃已越来越力不从心,眼看着世锦赛的冠军被美国队从手中夺走。她也在1987年自国际篮坛隐退。“谢苗诺娃时代”一去不复返。
  前苏联队在谢苗诺娃退役后,实力一度下滑。美国女篮以其“生机勃勃”的打法开始领导世界女篮的潮流,从当年的米勒、麦克莱恩到如今的莱斯利,充沛的体能、强悍的进攻,还有极富攻击性的防守,这些被称为“男子化”的特点在美国队身上一一体现。而这些,都是以全队的风格统一为基础,才能发挥最大效力。对于中国队来说,郑海霞的作用当然不可低估,特别是她上场后对对手的威慑力依然存在。但郑海霞上场后,全队的节奏要随之而调整,年轻队员的依赖心理更是时有体现,“一人当家”显然无法同俄罗斯队轮番上阵相抗衡。
  1991年5月,中国队曾经在澳大利亚的邀请赛上以104∶99战胜前苏联队,这是中国队历史上第一次战胜苏联队。而那次比赛,郑海霞因为腰伤未能随队前往。那年9月,前苏联队访华,中国队又是在郑海霞未上的情况下战胜对手。回顾这段历史并非是贬低郑海霞对于中国女篮的贡献和其作用,实际上,“郑海霞时代”也无人可以替代。但对于俄罗斯队来说,最头疼的也许不是郑海霞,这一点,戈麦尔斯基最有发言权。(本报罗滕堡5月27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