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敦煌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26
第12版(副刊)
专栏:九州风物

  敦煌散记
  赵云雁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枕祁连控大漠,古代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敦煌历史悠久,上古为三危之地,春秋时称瓜州,到了汉代始置郡谓敦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就是盛大的意思。自此之后,从敦煌至玉门和阳关的大道上,驼马络绎不绝,商旅相望于道,滚滚如流的丝绸,铺成了南北两条通往欧亚之路。到了宋代,河西走廊为西夏所有,敦煌废弃,随着海上通商的兴旺,丝绸之路也就日渐衰落。
  经过历代沧桑,丝绸古路虽早已湮没,但如今敦煌这座小城却已成为祁连山下的一颗艺术明珠,被列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众多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吸引着大批的国内外游客。旅游业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上百家建筑风格各异的大中型宾馆遍布市区,加上市中心的商场、娱乐中心和博物馆等高大古朴的建筑群,把小城点缀得十分典雅美丽。
  提起敦煌,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莫高窟,联想到那里的雕塑与绘画艺术。莫高窟位于敦煌城南二十五公里处,四周黄沙碧天,这里却是一小块神奇的绿洲。洞窟凿于鸣沙山东南麓断崖的红砂岩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依岩还建有五层楼阁,气势恢宏,下临银杨绿柳,清溪潺潺,对面是横亘耸峙的三危山,景色十分幽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二年,经历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连续营造千余年,形成了宏大的石窟群。至今仍有保存较为完整的洞窟四百九十四个,里面珍藏的历代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多尊,还有唐宋木构建筑五座。这是一处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这里的彩塑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简直呼之欲出。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北魏的秀骨清像,隋代的雍容厚重,而唐代则又丰肌盈体。其中观音的塑像最多,个个身段秀美,气度娴雅,显得圣洁仁慈。还有释迦牟尼身边的两个弟子,阿难的纯朴天真,迦叶的深沉世故,也都表现得容态可掬,淋漓尽致。
  莫高窟的壁画,十分浩繁丰富,使得窟内金碧辉煌,绚丽夺目。主要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还有生动真实的劳动场面、社会生活的情景和历史人物的活动描绘。这些珍贵的壁画中,保留了大量的历代各族各类人物的衣冠服饰的资料,以及对音乐、舞蹈、杂技等各类古代艺术的生动写照。莫高窟的壁画,最为精彩的要属那些飞天神女了。一个个身轻如燕,自由自在在蓝天翱翔,有的散花,有的反弹琵琶,引起人多么美好的联想。古希腊的天使,背上插着翅膀。我们的祖先却早在一千多年前,仅用一条飘带,一个飞翔动作,就能把凌空飞舞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真是达到惊人的地步!莫高窟的彩塑与壁画,除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还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吸取和借鉴了西域各国的表现手法。这是因为丝路的开拓,随之也带来了艺术的创新与革命。
  敦煌附近,还有沙漠奇观——这便是鸣沙山与月牙泉。鸣沙山由细沙聚集而成,山峰陡峭,势如游刃,纹理细腻,十分美观。这里的沙分红、黄、黑、橙等色,洁净得一尘不沾,阳光下晶莹闪亮。从山顶滑沙而下,鸣声不绝于耳,似有千军万马。滑下的沙,踏乱的峰,一夜之间,凭借风力,又复原如初。据史书记载,天气晴朗之时,山上有丝竹管弦之音,如奏仙乐,故称“沙岭晴鸣”,为敦煌一景。相传古代有大将率兵出征,兵马在此宿营。一夕,狂风骤起,黄沙蔽天,全军覆没,以后山内时闻鼓角之声,从此便有鸣沙山之称。在鸣沙山的北麓有一泓清泉,沙山环抱,因形似新月而称月牙泉。四面环沙而不被湮埋,历经千载而不干枯。泉内芦草丛生,清澈见底,岸边有几株古柳胡杨。山水相映,沙山好似倒长在水中。水中长有七星草,生有铁背鱼,当地人都视为神水。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到此登沙山观月泉,已成一种风俗。
  敦煌的西边,至今仍保留一段汉长城。长城的两端,是丝绸北南古道的两个重要关隘,这便是玉门关和阳关。玉门关在敦煌的西北,相距九十公里,遗址尚存。因路途难走,游人很少。阳关在敦煌西南相距七十公里处,当中的一座沙山,好似巨佛横卧。在天气晴朗的炎热天,途中还经常可以看到“海市蜃楼”的幻影。如今,古阳关早湮没,遗址也不存在,只是在一座红沙岩的山峰上,矗立一座残破的古代烽燧。登台南望,是一大片沙滩洼地。当中有一处,大风过后,常现出兵器、陶器、钱币、生活用具的残破遗物。当地人称这里为“古董滩”,相传此处便是阳关遗址。阳关始建于汉,置关于晋,兴盛于唐。登台而眺,不禁令人发怀古之情。遥想当年,多少商旅显贵出关西行,在这里与相送亲朋故友洒泪而别,唐代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著名诗句,便是道出了当时一唱三叹的惆怅、哀婉之声,也为阳关增添无穷的魅力,从古至今,曾令多少人向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