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阅读
  • 0回复

“自古雄才多磨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01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自古雄才多磨难”
  叶志安
  “六一”儿童节到了。近日读史,有两个人物使我突发感想。
  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少尚威武”,立志图强,十八举义兵,二十九即帝位。由一个世家贵族子弟一跃成为“一代英主”,除了顺乎历史潮流以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刻苦磨炼自己。他不仅把握时机,帮助父亲谋划和领导了惊心动魄的晋阳起兵,建立了大唐政权,而且在统一全国的六大关键战役中,亲自指挥了四次。气吞山河的胆识,驾驭全局的能力,为他日后成就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个是后主刘禅。遍观《三国志》,不但没看见他一点南征北战的影子,就连一件自己做主的事也没发现。是他智商不高吗?非也。小时候诸葛亮曾称他: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可见人是很聪明的。为什么人们又说他“傻”呢?关键是刘备在世时没让他在“浪淘尽英雄”的大环境里接受考验,经受锻炼。刘、关、张都是大将,又有诸葛亮辅佐,人才济济,轮不上刘禅出马。一无“试练”,岂能不“傻”?难怪后人称他为“扶不起的阿斗”。
  由此联想到现在的孩子们,一些父母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欠缺了什么。绍兴一个高中毕业生,考取了昆明某大学,家长带了一周的食品陪他赴昆明报到。不料,家长前脚回到家,这个学生后脚也进了门。原来,孩子吃完了带去的点心,喝完了矿泉水,不会到茶房打水,不会去食堂买饭,无法生活,就退了学。如果这个例子还属极个别的话,那么每逢上下学,看看学校门口排着长长的接送队伍;每逢中高考,看看考场外面围着黑压压的陪考人群,不就说明问题了吗?现实生活中,父母为孩子穿衣服、系鞋带并不少见。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让孩子们吃好点、穿好点无可非议,但一味溺爱,忽视对他们的意志培养,那是十分危险的。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巍巍神州,如果将来多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纨绔子弟,恐将沉沦;泱泱中华,如果以后缺了叱咤风云、卫国干城的济世人才,岂能腾飞?事业、成功这东西,没有百折不挠的性格,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换取不到的。而这种性格,这种精神,非“苦”不能磨炼,非“苦”不能铸造。周恩来不贪图享受,为了求学,少年时代离淮安去东北、去天津,十九岁又东渡日本。邓小平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十六岁就漂洋过海,赴法勤工俭学。从小志存高远,刻苦锻炼,长大必能干大事业。朱老总没有因女儿朱敏在德国纳粹集中营受苦受难就不让她去基层劳动锻炼;毛主席也没有因毛岸英过早失去母爱长期颠沛而不送他去朝鲜战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何对自己、对子女,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令人欣喜的是,一些父母已经认识和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了。《工人日报》刊登了宜帆同学的回忆文章,他说,父母为了从小培养他的意志和自理能力,三岁将他全托,八岁让他做饭,上四年级时就让他坐通勤车上学。由于成绩优异,初中毕业时学校保送他上重点中学,可妈妈找到校长,坚持让他通过考试入学。他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临行前,妈妈对他说:“孩子,你自己走吧,当年我像你这么大年纪是一个人背着行李上北大荒的。”这位妈妈并非铁石心肠,她懂得“境由人造,境亦可造人”的道理,只有让自己的孩子到“大浪区”凌波冲浪,将来才能做国家的栋梁。
  “自古雄才多磨难”。为了中华的崛起,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千秋伟业后继有人,希望更多的父母敞开怀抱,把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放出“深宫”,让他们像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一样,在暴风雨中勇敢地搏击长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