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一份答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28
第5版(专版)
专栏:

  一份答卷
  《大进军——席卷大西南》编剧 陆柱国
  近年来,不少描绘重大革命历史、塑造革命领袖人物的优秀作品,相继出现于银幕之上。《大进军———席卷大西南》(以下简称《西南》)的文学剧本也可以说是向它们学习的一份答卷。
  我的学习心得,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写战争,切忌写战役过程。把创作精力用在战役过程上,无异于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因此,在《西南》的剧本创作上,我略去了为解放大西南而召开的所有会议———从政治局会议到党支部大会。把剧中人从无休止地讲形势、讲任务、讲方案、讲部署、讲战略思想、讲重要意义的地图前面和会议室里彻底解放出来。坚决摆脱战役过程和部队编制表对创作的束缚与干扰。哪件事可以出戏就写哪件事,哪个人可以出戏就写哪个人。
  二、重在写人,特别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人。对于刘、邓,《西南》不仅表现他们在军事上指挥有方,而且表现他们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例如小平同志在进军途中狠抓成渝铁路的建设,刘帅热情关注胜利以后军事院校的创办),同时还着力于表现他们高品位的文化素养。既表现他们治军上的严肃,又表现他们生活中的幽默。既表现他们的亲密无间,又表现他们的性格差异。
  三、努力寻找矛盾,深入揭示矛盾。故事、人物、情节,离开矛盾就一无所有。《西南》努力揭示国民党嫡系部队与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同时,努力地揭示国民党嫡系部队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土崩瓦解的主要征兆。宋希濂从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到最后彻底背弃蒋介石,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我军方面,《西南》所描写的“逃兵事件”是当时既普遍又尖锐并且最具代表性的矛盾之一。通过这一事件的圆满解决,显示了小平同志处理矛盾的果断性与艺术性。
  在迟早解放重庆的问题上,《西南》也没有回避毛泽东与刘邓之间的不同主张。历史证实了刘邓力主早日解放重庆是完全正确的。还有,刘邓之间的性格差异也是矛盾的特有表现形式。《西南》有几场戏,正是由这种“差异”形成的。
  四、大胆进行艺术虚构。没有虚构就没有艺术。不过,这种虚构必须建筑在扎实的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必须令观众信服,否则,虚构就会成为对生活的捏造和对人物的歪曲的同义语。譬如:现实生活中,小平同志早在进军西南之前就亲手调查研究成渝铁路以往的历史和筹划未来如何修建。影片中,他在火车上以对饮的方式去做铁路专家的工作那场戏就是在这样的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诞生的。
  同样,小平同志处理“逃兵事件”,刘邓在雾重庆的街头与小学生的交谈,嘉陵江的告别,给军长打电话等等,均属艺术虚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