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培育创新头脑——两院院士谈教育与创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03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培育创新头脑
  ——两院院士谈教育与创新
  本报记者 贾西平 杨健
  常听到一些老年人说:“这孩子不言不语,挺好的。”这几天采访两院院士大会才知道,这原来不是一句赞扬的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说,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都是不善于提问题的,前两年最伤脑筋的是外国学者来访报告交流时,下边往往没有人提问,鸦雀无声,这种场面与国外的场面极不相同。我们从小没有这个习惯,而提问题是创新的开始,问题问对了就相当于一半的创新完成了。我们要从小学教育起就培养树立创新的观念。
  知识经济的脚步已清晰可闻了。面对这一历史的机遇与挑战,两院院士们都有一种紧迫感。这一点在院士们所作的专题学术报告中突出地表现出来。
  我国是一个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的国家,要追赶知识经济,不是两步并作一步走,而是三步、四步并作一步走。而要实现这种跨越式发展,必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指出,科学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是科学和人类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科学系统地进入教育课程为时较晚。19世纪以前,科学家的科学知识大多是靠自学和从事独立的研究活动获得的。由于工业革命,尤其是19世纪科学革命使得科学的社会影响空前提高,科学才逐渐进入了大学,先开设了科学课程,后又分设科学学系(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程学系。后来,科学教育也进入了中小学教育。科学的发展使人类知识体系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科学知识的传授,创新意识的培育,青年一代科学家的训练和培养归根结底都要依靠教育来实现。研究历史,人们发现在1750—1900年这150年间,欧洲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确立了其在世界的领先地位。然而,在这期间并非只有欧洲独自拥有工业化的基本要素资本和技术,无论是中东还是中国,都不乏资本和技术,但是却不具备有效的科学技术知识传播体系。从19世纪中期开始,德国就在大学建立了当时领先的科研教育型机制——导师制,并注重科技知识向工业的转移,为德国科技与工业的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
  何祚庥院士在他的专题报告中详细分析了我国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过渡期内对教育的需求,以及目前发展高等教育已经具备的条件,他认为实现我国经济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的关键措施之一,是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院士们指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具有创新头脑的人才要靠教育来培养。因此,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大力兴教;另一方面,教育界本身应不断革除过去的弊端,创造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