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荧屏科普情——记武汉电视台台长赵致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0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荧屏科普情
  ——记武汉电视台台长赵致真
  本报记者 何黄彪 温红彦
  “从科学的苍穹上,
  采来日辉、月华、星芒,
  每天为我的祖国,
  深情献一掬科技之光。”
  这是赵致真对武汉电视台大型科普专栏《科技之光》的形象概括,也是赵致真对荧屏科普事业一往情深的真实写照。
  武汉电视台成立15年了,赵致真担任了12年台长。同行们说,他大概是全国地方台担任此职时间最长的人,也是在荧屏科普园地上拓荒最早的人。
  80年代中期,科技体制改革浪潮涌起,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渐成风尚。然而,中国荧屏上的科普声音还相当微弱。赵致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从国情看,中国已拥有两亿多台电视机,近10亿观众,电视已无处不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如果荧屏上多增加一些科学的含量、知识的比重和智慧的光芒,那该多好啊。
  他奋笔疾书,于1989年通过媒体发表了《荧屏,莫让科学叹息》一文,首次呼吁荧屏要增加知识比重和科学含量,提出电视应成为科普宣传的主力军。
  在赵致真带领下,武汉电视台除了出色地完成当地的时事、经济、文化等报道任务外,在科技报道和科普宣传上独树一帜,为我国电视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赵致真并不满足,他雄心勃勃地想把他们制作的科普节目拿到国家电视台播出。
  1994年末,幸运之神终于向他招手了。成立不久的中国教育台有3个卫星频道,但制作力量不足,他不失时机地“挤”了进去。1995年5月8日晚,随着中国教育台频道上出现武汉电视台播音员的声音,通过卫星覆盖全国的大型科普电视栏目《科技之光》诞生了。从此,在异彩纷呈的电视荧屏上,科学有了一块独享的园地。
  时隔不久,中央电视台也对武汉电视台敞开了大门,把他们纳入了“科普宣传国家队”的行列。《科技之光》每天都可以在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与观众见面了。
  今天,当《科技之光》走过3年的艰苦历程时,中国的广大观众对她已不再陌生。她是以每天一小时的播出量而晓谕亿万中国观众的。
  “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好!”赵致真常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鼓励大家。为了办好这个栏目,当初他从武汉电视台不到300人的采编人员中,抽出70人的精兵强将,组成我国电视台中最强大的科技部,其中一半队伍留在武汉,一半队伍带着600多万元的摄录设备来到北京安营扎寨。
  想起1995年初春他们风风火火进京的情形,赵致真风趣地说:“初来北京,有人笑我们是湖北老乡到皇城根打码头,‘牛槽里多了一张马脸’。而我们是怀着一种崇高、庄严的情绪超常工作的。”
  武汉—北京,虽千里之隔,却遥相呼应。节目两地制作,北京合成。多少个日夜,赵致真和台里其他同志在武汉、北京往返穿梭,与年轻人一道摸爬滚打,有时一干就是几天几夜。3年来,他们共投入了3000万元资金,他们制作的13个专题栏目、1000多小时的精彩节目,就是通过这样距离漫长、环节众多的生产线送上卫星,与观众见面的。3年来,赵致真不仅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技之光》这个栏目,而且3个春节都是在北京度过的。
  了解赵致真的人知道,他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看待电视事业的。他说:“中国有句古话是消极的,叫‘思不出其位’,但也有积极的话叫‘当仁不让’。为国家为民族去做一件没有人做的好事,我们当然有义务。鲁迅先生说过:‘倘若世上没有火,我便是火;倘若太阳出来了,我甘愿熄灭。’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拳拳之心,在荧屏上点燃一粒科普宣传的爝火。”
  赵致真不仅是《科技之光》的组织者、策划者,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撰稿人。
  “我是误入文途的。”赵致真常说他上大学报考中文系是“一念之差”。他从小就很喜欢数理化,中学时打下了坚实的功底。至今他最迷恋的,还是那些科技丛书和科普读物。在他自己两万多册的藏书中,门类齐全的科技书籍就占了一大半。
  1967年赵致真从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作为“白专苗子”分配到山西太原矿务局挖煤。生活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条漆黑的井下坑道,而他却从生活的底层开掘着黄金。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艰苦的磨炼,为他后来的代表作《调动之后》埋下了伏笔。这部以矿区生活为背景的小说不仅在国内获奖,还通过《中国文学》的译载走向了世界。
  调入武汉电视台之前,赵致真是长江航运管理局的专业作家、创作室主任。他的小说和报告文学频频引起关注。当他意识到电视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时,他手中那支文采飞扬的笔直指荧屏,创作出《来自武汉的报告》等既富有理性,又充满激情的电视专题文学脚本。
  1986年7月,当举世瞩目的哈雷彗星回归时,他挥笔撰稿,并亲自指挥摄制了《欢迎你,哈雷彗星》,荣获当年全国科普电视一等奖;1994年由他撰文并指挥拍摄的《当彗星撞击木星的时候》,被世界科学传媒大会评为五部佳作之一;1995年1月,赵致真登上巴黎领奖台,为祖国捧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国际科普最高奖——“儒勒·凡尔纳”奖杯;1997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国际科普电视节上,担任国际评委的赵致真撰写并指挥摄制的《当我们站起来之后》,获得大会主席特别奖。
  当你了解了赵致真的文学背景和他的科学情感,就不难理解他创作的科普作品为什么屡屡获奖,他领导创办的《科技之光》为什么斑斓多彩。
  从作家到荧屏,从文学创作到科学普及,赵致真选择了一条为科技振兴“鼓与呼”的奉献之路,他把荧屏科普作为“民族的重托,时代的命令”。从赵致真情系科普的人生轨迹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颗以天下为己任的赤子之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