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普兰观“商”——阿里纪行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18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边地行

  普兰观“商”
  ——阿里纪行之二
  本报记者 张忠 文/摄影
  晨曦初露,丹巴的“解放”牌卡车已装运停当。车上满载着面粉、盐、糌粑、酥油和饲料,就要运往中国—尼泊尔边境小村斜尔瓦。
  易货贸易是中尼两国边民之间的传统贸易方式。36岁的丹巴告诉我们,他在普兰从事边贸已有五六个年头了,这次他要用自己的货物去换回一些水獭皮、木碗和大米。在县政府所在地吉让,我们没有见着水獭皮,木碗倒是买了几个,漂亮的自然木纹令人爱不释手。店主要价每只80元,最后以60元成交。尼泊尔木碗在西藏一直颇受青睐,丹巴批量进货,每只折算价格不到40元,据说到了1000多公里外的拉萨,这样的木碗可以卖到百元以上。因为利润颇为可观,一些尼泊尔边民干脆把制作木碗的手工作坊开到了吉让镇上。
  与丹巴相比,古鲁的“生意”要小得多。当过兵、开过车的古鲁最大的愿望是做个生意人,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发展“基地”。一个月以前,他与另一个藏族小伙子合伙开了一家酒馆,资金是从亲朋好友处筹措的。这家坐落在孔雀河畔的酒馆总共30平方米,收拾得很干净,也蛮有特色,供人坐的“卡垫”下面垫着一排排啤酒箱。要说生意经,古鲁还没有摸索出道道来。他有点遗憾地告诉我们,由于边境上的强拉山口积雪未化,印度商人们推迟了行程,使得对面台地上的塘嘎国际市场至今未有“市气”,这也多少影响到了酒馆的生意。阿里有着长达1100多公里的边境线,对外通道57处,其中四五处是传统的民间互市贸易点。与尼泊尔、印度接壤的普兰有国家对外开放的二级边境口岸,独具边贸优势。去年,这个口岸的成交额达600多万元,占全地区边贸成交总额的一半以上。
  旅游资源也是普兰得天独厚的优势,被印度教、藏传佛教等视作“神山”、“圣湖”的冈仁波钦和玛旁雍措就坐落在普兰境内。面积400多平方公里的“圣湖”玛旁雍措,仿佛镶嵌在高原上的一颗晶莹的明珠。
  在冈仁波钦脚下一个叫做“塔尔钦”的小村庄里,我们看到了上百顶帐篷组成的“帐篷城”。这个海拔4500多米的“村中之城”里,居住着不少中外游客和来自藏区各地的朝圣者,其中一些帐篷里设有小商店和小餐馆,一数,竟有10来家。一家“山东饺子馆”引起我们的好奇,赵姓店主确是山东人,他乐呵呵地告诉我们,这地方只有夏秋季节能做上四五个月生意,“辛苦是辛苦,钱嘛,呵呵,还是能挣着!”塔尔钦,这个“神山”脚下的小村庄,让我们感觉到普兰乃至整个阿里旅游业的美好前景。
  到普兰的那天,正遇上40多名印度朝圣者入境,普兰宾馆爆满。专门负责接待的阿里旅游公司销售经理杜小林告诉我们,今年有600名左右朝圣者入境,这将给阿里旅游业带来30多万元的纯收入。
  题图:帕羊区的路边茶馆。(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