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怀念大师——写在张君秋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05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怀念大师
  ——写在张君秋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
  孙毓敏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就看他能否给后人带来福荫。张君秋先生逝世一年了,可是剧场仍然演着他的戏,戏曲学校仍然教着他的戏,票房里仍然唱着他的戏。在北京、上海、天津、香港、台北,甚至大洋彼岸的京剧戏迷中仍然是“无旦不张”。这里没有行政命令,没有人为地组织,完全靠的是他的艺术魅力和他在观众中的盛誉。
  张君秋先生是怎样攀登到这样的艺术高峰的呢?一是他的博学,二是他的创新意识,三是他的敬业精神。凡是看过他的戏的人没有不被他那华美俏丽、委婉动听的新腔所吸引的。然而,没有广博的艺术素养,就不可能创造出那么新颖别致的唱腔。有一次,一个学生在他面前借贬低尚小云先生而抬高张派,他就很气愤地说:“怎么能这样说呢!我一直是跟尚先生学习的,就是今天我还在学他,没有尚先生就没有我张君秋。”可见他对学习艺术前辈是多么虔诚,他是多么尊重传统,重视艺术上的继承。从中我也深刻地感到忠实、广泛地继承前人的艺术是我们京剧事业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保障。他所以能超越前人,把京剧旦角的唱腔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绝不是简单地在前人的唱腔上加几个弯。早年他曾拜梅兰芳为师,尊尚小云为义父,又得程砚秋亲传,有人说他独没有向荀慧生学过,可我就发现《望江亭》中“杨衙内又来”的唱腔就吸取了荀先生在《霍小玉》中的“十郎到”旋律。有时我喜欢刨根问底,就问他:“张老师,您这句是河南梆子吧?那句怎么跟我们荀派的《红娘》差不多呀?”他听了就笑着说:“还真让你听出来了。”所以我认为他是集四大名旦艺术之大成,又从老生、花脸等行当的唱腔和京韵大鼓等曲调中汲取了营养,因而他的唱腔中有荀派的嗲味儿,裘派的厄音,还有谭派的柔劲儿和马派的帅劲儿。有时他加半个老生腔,有时他借用两小节胡琴过门的旋律,由于他用得妙造自然,又出其不意,颇为新颖。所以他学四大名旦却不像四大名旦,学什么都不露痕迹地融化变通为自己的艺术风格,使他的演唱技法大为丰富,从梅尚程荀四位大师的肩上又攀登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峰,进而演化成风格独特的张派唱腔。他是真正做到了“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移步不换形”,他的新腔不仅为今天的观众所欢迎,也使老观众感到亲切、自然。
  近几年,张君秋先生以年老多病之身而为之操劳的京剧“音配像”工程,就是为比较全面地保留下京剧前辈的宝贵的艺术资料以供后人学习、借鉴。为了这一工作,他长期在录像现场监督指导,审听了大量的录音资料,进行细致的加工整理,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因为参加了荀派剧目的“音配像”工作,对他的苦心孤诣是很受感动的。1996年,他因操劳过度,心脏病发作,医生几次发出病危通知。当他病愈后出院不久就又投入到这一工作中去,一直工作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为什么把这一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宝贵呢?回顾他的艺术创作经验,我认为他给我们留下的不是几盘录像带,而是为今后京剧事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具体有效的艺术宝藏和指导后人学习艺术经典的老师。他是希望后人像他那样博学,像他那样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他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对我们是一种无形的激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