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从组织上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18
第10版(理论)
专栏:

  从组织上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江岩
  内容提要:●从组织上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
  ●机构改革是克服官僚主义的重要举措,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推进机构改革的任务,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着力解决当前突出矛盾方面迈出了积极的步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搞好这项工作,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要有明确目标,加大工作力度;要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党政一把手在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要做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表率。
  从组织上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要“从组织上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自觉地更新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逐步实现领导人员年轻化、专业化的问题。”学习贯彻邓小平这一重要思想,应当努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大力推进机构改革
  1986年,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指出:“一九八○年就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但没有具体化,现在应该提到日程上来。不然的话,机构庞大,人浮于事,官僚主义,拖拖拉拉,互相扯皮,你这边往下放权,他那边往上收权,必然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拖经济发展的后腿。”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邓小平同志把机构改革作为克服官僚主义的重要措施;第二,他把机构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以保证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机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机构改革。这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行政机构几度精简、几度膨胀。到1996年底,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已达三千六百七十三万人,比1978年增长82.3%,大大高于我国同期总人口27.1%的增长幅度。其中,党政机关干部约一千一百万人。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财政支出大部分被“人头费”吃掉了。政府机构的改革问题又严肃地摆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面前。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推进机构改革的任务,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重点,是调整和撤销那些直接管理经济的专业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执法监管部门。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从四十个减少到二十九个,国务院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改革,机关干部编制总数将减少一半。这次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机构变化较大、人员调整较多的一次,表现出改革方案比较彻底,力度大,范围广,合实际,顺民心,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十五大精神的具体行动。这次机构改革,在着力解决当前突出矛盾方面迈出了积极的步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然,这个方案既考虑了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社会的承受能力,还是一个过渡性的方案,有许多具体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现在,重要的是认真实施这一改革方案,使之取得预期成效。首先,转变政府职能,防止“翻牌”效应。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其次,减少层次,提高办事效率。在减少国务院组成部门的同时,必须相应精简各机构中的内设职能机构,严格控制内设机构数量。专业部门撤销后,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增加了,但要防止办事程序增多,影响工作效率,并且还要严格控制非常设机构。再次,严格定编,防止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老路。制定科学的各级机关的人员编制和各系统人员的配备比例,严格审批。此外,尽快建立能够监督和制约机构重新臃肿的机制,制定行政机构组织法、行政机关编制法和行政程序法。
  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邓小平同志从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高度,提出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问题,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建党以来,我们的干部队伍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革命战争年代干部比较年轻,五十年代干部也都年富力强,六十年代干部年轻化的问题已经出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开始逐步实行干部队伍年轻化。在党的十二大和198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一批老同志退出了领导岗位,一批中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在解决新老交替问题上迈出了相当大的一步。党的十三大邓小平同志身体力行,退出了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常委会,在推进干部年轻化方面,为全党树立了光辉典范。他提出,十四大要选一些年轻一点的精力充沛的人进政治局,进常委会更好。党的十四大圆满地实现了这一目标。十五大遵循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原则,重申培养和选拔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是一项战略任务,必须抓紧做好。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发展不够平衡,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不够。现在许多地方和部门不是没有优秀人才,而是没有及时发现;有些发现了的优秀人才,也没有及时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解决这个问题,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
  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认为干部还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好。干部要顺着台阶上,主要是指干部要有深入群众、熟悉专业、积累经验和经受考验锻炼的过程。我们要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大胆破格提拔优秀年轻干部。特别优秀的,要给他们搭个比较轻便的梯子,使他们越级上来。二是担心年轻人经验不够,不能胜任领导工作。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经验够不够,只是比较而言。对于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年轻人经历的斗争考验少一点,领导经验少一点,这是客观条件造成的。放在领导岗位上,他们就会逐步得到提高。实际上,现在大批中青年干部已经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要开阔视野,到群众中去选拔人才。不能只是在自己周围熟悉的一些人中打圈子,而要深入到群众中去选拔人才。有些单位群众选举出的干部,一些毛遂自荐并经组织考核后担任负责工作的干部,很快就做出了成绩,比单是由上面指定的干部要合适得多。
  其次,要有明确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中央于1995年发出了《关于抓紧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通知》,对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中的年轻干部数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实现这些要求,必须加大工作力度。
  再次,要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在“能上”方面,要总结和完善公开推荐与考试考核相结合的选拔领导干部方法,逐步形成制度。在“能下”方面,要采取措施,疏通“出口”,为年轻干部提供更多的岗位。能上不能下,是目前干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干部能上不能下,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几千年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又有社会舆论的压力,也与现行干部政策不完善有关。
  不断完善组织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比资本主义的多党竞选、三权分立、两院制要优越得多。但是,在一些具体制度中,我们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有的还存在不少弊端,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这个结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尤其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统一整体。这是巨大的组织优势。民主集中制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和领导制度,写进了党章和宪法。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这种结合,是民主集中制的本质特征,也是民主集中制所以成为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的本质特征。有了这种结合,才使民主集中制既同专制集中区别开来,又同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划清了界限。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还要不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是必须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
  从目前党内生活以及党政领导机关的实际状况来看,无论是在广泛发扬民主方面,还是在实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民主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党内民主生活不能正常开展,党员的民主权利不能充分行使,意见得不到充分发表,有的甚至遭到压制。一些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不注意走群众路线,忽视调查研究、民主讨论、科学论证。特别是在用人问题上,不按规定的程序办事,不能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不经集体讨论研究,搞任人唯亲,个人说了算,导致用人上的失误;在领导班子中作风不民主,搞个人专断、家长制、一言堂,违背集体领导原则,导致决策失误,有的直接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集中方面,主要表现是:执行中央方针政策和上级决定不坚决,甚至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领导班子内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这种状况与个人专断相互交错,使得不少领导班子的团结和战斗力受到削弱;只顾局部利益,不顾整体利益;把依法办事与坚持党内民主集中制对立起来,导致党的指示、决议不能在其他组织中得到有效贯彻,党的领导作用被阻滞和弱化。上述这些问题虽然只是党内生活及党和国家机构运行中的局部或个别现象,但给党的建设和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造成严重危害。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部分党员和领导干部缺乏民主集中制的传统教育和严格训练,对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及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了解不多,理解不深,尤其是对新形势下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肤浅,因而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背离民主集中制原则。二是缺乏规范、完善的具体制度,特别是在制度的执行上缺乏监督制约机制。
  党章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六条基本原则,要全面掌握和贯彻。从领导工作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坚持和完善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邓小平同志曾批评过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也批评过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的“家长制”作风。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在党的领导活动中的重要体现。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一方面,要明确和规范党委会及常委会的职责范围、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并严格执行。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领导成员的个人负责制。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二者不可偏废。在强调集体领导的同时,要合理划分每个领导成员的职责,做到各项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目标责任制和与之相关的督查制度、考核奖惩制度,使各项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各级领导班子成员既要以敢于负责的精神履行自己的职责,又要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分工不分家。
  党政一把手在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要做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表率。要处理好个人与组织、少数与多数的关系。在领导班子内部,不能一人说了算,也不能没人说了算。领导同志之间,既要互相信任、支持、谅解,又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既不允许“窝里斗”,也不能当“老好人”。工作上要互相“补台”,不能互相“拆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的组织基础,成为团结战斗的有机整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