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壮观入微写长卷——孙元亮和他的《秦淮胜迹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18
第12版(文化)
专栏:九州风物

  壮观入微写长卷
  ——孙元亮和他的《秦淮胜迹图》
  本报记者 杨明方
  金陵东南,秦淮蜿蜒。秦淮河曾是一部动人的诗篇:六朝金粉,文人雅聚,桨声灯影,丝竹管弦……流淌不尽的秦淮河目睹了一幕幕枯荣兴衰的历史剧。当历史的车轮飞速奔向现代化的今天和明天,人们禁不住思忖:昔日秦淮是个什么模样?南京一位画家透过史书轶闻的浩瀚描述,开启艺术想象的空间,寻幽访古以求还原被岁月的风尘渐渐改写了的历史容颜,历时十三载而成大型历史风俗画卷《秦淮胜迹图》——他是南京市第五十中学高级美术教师孙元亮。
  这是一幅长达17.30米、载人物2600余人、以白描手法摹写百里秦淮古貌的全景式长卷(上图为局部)。徐徐展开《秦淮胜迹图》,鼎盛时期的明代秦淮跃然纸上。卷首从溧水石臼湖落笔,着墨不多,画面显得空旷幽静。湖水经胭脂河穿天生桥与秦淮河相接,然后绕方山,过东山,直抵通济门下。从上水门入金陵,城内秦淮两岸明代繁华景观历历在目:岸上画栋雕梁绮窗朱户,河中桨声灯影通宵喧闹,孔庙大殿里鼓乐阵阵香烟缭绕,十里长街上行人接踵车马拥道,茶舍酒肆林立,店铺货物丰盈。尤其是上元灯节,火树银花鱼龙纷沓,整个画面进入最高潮。作者还在画面上恢复了明代南京城雄伟壮观的聚宝门和大报恩寺琉璃塔。最后,以“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和“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意收尾,留给人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孙元亮说,秦淮河两岸古迹众多,民间风俗也不少,若一一收入画中,则不免杂乱无章,因此,作画须先立意。《秦淮胜迹图》的主题思想就是让观众以旅游者的身份游遍百里秦淮,欣赏历代胜迹、四季之景和风俗民情。这幅画从不同视角反映秦淮之美,并以秦淮河为载体,折射中华文明的不同层面,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为了完成这样的主题,孙元亮用了大量时间收集与秦淮河有关的几乎全部资料,在秦淮写生的基础上又踏访了山东曲阜,安徽屯溪、歙县等地的明清建筑,研究了古代服饰,临摹了大量古代绘画,仅《清明上河图》上的人物就临摹了三遍。以此为基础,孙元亮打破时空限制,运用多维空间来构思他的艺术世界,整幅作品中既有春夏秋冬的时间转换,又有空间距离的变化和方位的调整。整体的气势则由贯穿画面的几条运动曲线体现出来,即水路、陆路构成的主运动曲线和山川、建筑构成的轮廓曲线,画面显得层次分明,自然流畅。
  为了使作品充满中华文化内涵,孙元亮苦读儒、释、道原著,力图把抽象的文化理念通过直观的画面组合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儒家讲究尊卑秩序,孙元亮将孔庙的中轴线确定为《秦淮胜迹图》的主线,大成殿就在中轴线上,是孔庙中心,气势最大;两边建筑依次减弱,民房比官房建筑低,贫民房屋最小;但所有建筑都和大自然浑然一体,体现了“中和之美”这个儒学思想的最高境界。
  在我国历史上,反映城市民俗风光的全景式长卷,宋代有《清明上河图》,清代有《姑苏繁华图》,如今,《秦淮胜迹图》翩然出世,堪称中国当代画家承续前贤的又一精彩贡献。美术理论家马鸿增评论道:“《秦淮胜迹图》艺术地再现了古代南京的社会生活、自然风光和历史胜迹,集人物、山水、建筑、历史、文学、民俗于一体,在20世纪末填补了美术史上的一个空白。”著名书画家亚明老先生在欣喜赞叹之余,提笔为《秦淮胜迹图》题跋:“神气生动,壮观入微,妙哉,乃近代江南难得精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