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辽宁 下岗女工进“农”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06
第7版(巾帼园)
专栏:自强篇

  辽宁 下岗女工进“农”门
  刘延晖 吴秋菊
  沈阳市东陵区满堂乡二道沟村一个农家院的饲养棚内,挤满了外形与普通内地鸡雏相似的火鸡鸡雏。这些火鸡就是下岗女工郎芳引进并成功饲养的美国尼古拉火鸡。这种火鸡生长快、产肉多,肉质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等优点。1995年郎芳与丈夫到农村开办养殖场以来,几经磨难,先后出栏火鸡100多只、肉猪100多头、肉食鸡1300多只,年收入10多万元。火鸡的成功饲养填补了东北地区的空白,郎芳本人也被评为省巾帼创新业明星。
  据统计,在辽宁像郎芳这样到农村创业的下岗女工有6000多人。随着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妥善安置下岗人员是摆在妇联组织面前的艰巨任务。据调查显示,辽宁下岗职工188.3万人,其中下岗女工占61.4%。针对这种情况,辽宁省妇联进一步深化“巾帼创新业”活动,从1996年开始提出“面向非公有制经济要岗位,面向社区求职业,面向农村求发展”的号召,鼓励、动员城镇下岗女工到农村创业,并先后两次组织下岗女工事迹巾帼报告团,在省内巡回演讲1000多场。各级妇联组织在宣传树立典型,帮助下岗女工转变择业观念的同时,在信息、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她们给予必要的支持。抚顺下岗女工石慧芳开了几年出租车后毅然办起了养殖场,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妇联组织帮助她解决贷款问题。两年来,她的养殖场共出栏肥猪2600多头,肉食鸡近30万只。
  据了解,这些下岗女工年龄集中在30到40岁之间,有一定的文化基础,适应环境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有较强的超前意识,而且下岗后在城市都有过一段艰难的创业经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深刻认识到发展农业的意义和前景。所以到农村后,她们主要从事规模化的蔬菜、粮食作物、果木、林业、鱼类以及食用菌的生产和研究,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有的开办饲料厂、农产品加工厂或化工厂,当上了老板或经理。本溪市煤气公司的下岗女工扬玉梅1995年开始承包荒山2000亩,开办石英畜牧场,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共出栏肉猪和仔猪300多头、肉牛50多头、羊2000多只。抚顺下岗女工耿瑞荣开办炼油厂、再生塑料厂和肉食狗饲养场,年创利100多万元。袁素贤从1996年10月开始租种24亩土地生产香菇和滑子蘑,不到一年时间就生产香菇46吨,滑子蘑45吨,收到可观的经济效益。
  下岗女工不仅在农村找到了新的发展天地,而且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带头人。从辽宁大学生物系毕业的下岗女工谭立平,1992年开始同丈夫一起到沈阳杨士乡从事食用菌的研制和开发,累计投资30多万元,租用土地30亩,建起了300平方米的厂房和四个1600盆的半地下温室,并研制出食用菌和药用菌10多个品种,于1997年正式成立沈阳百泰生物资源研究所。她们义务向当地群众传播技术,提供菌种4000多瓶,并帮助十几户贫困家庭靠种植食用菌走上致富之路。
  沈阳市第四纺织厂下岗女工庄丽1992年开办沈阳市篮子公司,组织下岗女工从事柳编工艺制作。她建立的75个加工点遍布各地,生产柳编产品6000多种,远销美国、瑞士、西班牙、日本等30多个国家。
  在“进”农门的下岗女工中,半数以上是“打工族”,她们离开城市到附近农村新兴的产业化公司或集团谋职上岗,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行业,成为农村产业化的一支新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