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这条河,流出来许多神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06
第8版(副刊)
专栏:神州情思

  这条河,流出来许多神话
  姚昌忠
  汉中盆地流一条河,叫汉水,当地人叫汉川或汉江。汉江一条支流叫湑水。这个湑字就起得怪,不查字典或许读不出音来。《九域志》称它为壻水,更令人费解。就这条河,流出来许多神话。
  这条河,当它还在山里盘桓时,几乎连个名也没有,完全野山野水风景,真可谓“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往上寻探,暗泉陡涧,泠泠作响,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源头是听得着看不见的。往下走,渐见细流成股,遇山石阻拦便漱珠激湍,迸跳如雨。这时候的湑水简直是站起来竖立着往下走,如急性子顽皮少年,一点也不安分。再往下,出山到平地,河水变成春日慵懒少妇,躺下来淌,淌成白色大布。下一道滩簌簌细语一阵,再下一道滩再簌簌细语一阵,日夜不歇,诉说它千百年来说不尽的鬼语神话。
  神们住在天上,按说该很快活很自在。其实寂寞得很,总离不开人,得便就往下界跑,或把人往天上拽。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其实大谬,应该是人天感应。两汉之交,谶纬之学大行,那些制作谶语伪经的儒生们,算是学到了董仲舒学说的真谛。而汉中地方,或许是中国古代人与鬼神交通的要道,留下的神话才这么多。
  汉中城固县许家庙是一小镇,地图上有它的名。小镇土巷内藏一所小学校,门额大书“唐仙馆小学”五个字。此校是仙人唐公房祠原址,是东汉前期汉中太守郭芝修建。其后,邑人立碑颂扬太守功德,立起一块《仙人唐君之碑》,七十年代被调往陕西博物馆,陈列于碑林。那时的碑林该称碑冢才是,或有仆倒跌落廊下甚至俯伏埋入土中者。
  八十年代末在碑林几经努力查得此碑。碑文果然记载有西汉王莽居摄二年,汉中郡吏城固人唐公房修道成仙,服食真人李八百丹药后,携妻子儿女房舍田产白日升天的事。女婿闻讯急回,已晚了一步不得参加,只好翘首仰望,犹见鸡鸣天上,狗吠云中。是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典故之由来。因此缘故,此地名为婿乡,水为婿水。当地一位教师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婿、壻、湑三字相通。至于根据,他也说不清。
  湑水南流,至五门堰及斗山一带拐若干个荒滩大弯,人称龙摆尾,每年发大水都要甩开大片。夏日正午来此冲凉,举目望去,荒凉的河滩渺无人迹,一二只白鹭临河照影,三两头水牛在老柳树下乘凉反刍,只有乌鸦聒噪,争相抢占牛背。河水波光粼粼,平滑无波,已被正午的日光晒得闪烁耀亮。几群细鱼游弋其中,倏忽不见。抄起河底细沙,真有金沙点点,水影波光晃动不定,映照在河底密布的卵石上,真好像走进五彩缤纷的神仙世界!
  城固是汉武帝时博望侯张骞的故乡,流传有许多关于他的神话故事。传说少年张骞读书困倦,于夏日午后躺在斗山脚下湑水河滩老柳树下打盹,朦胧中忽见上游漂来一只木槎——也就是伐木放排编成的木筏。张骞跳上木筏随水漂流,一路饱览两岸美景。谁知此水通天,不觉流进银河,而且直至宝光四射的斗牛宫。张骞进得宫去谒见天河织女,并且作了一次神人谈话。离别时织女以她支撑织机的两块石头为赠。后来张骞通西域为朝廷立了大功,死后这一对石头被后人置于墓前。岁月沧桑,虽已剥落斑驳,依然昂首屈身咄咄作噬人状,人们叫它们为忠心守墓的石虎。
  张骞乘槎入银河的故事流传久远。唐杜甫有“乘槎断消息,何处觅张骞”之句。明太祖朱元璋则写下“九曲黄河凝成冻,张骞无处再乘槎”的《咏雪》诗,他令湑水改道越秦岭流入黄河,显然错了。但王之涣《凉州词》里有“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说法,那么或许白云深处竟是银河与黄河的结合处了吧?或许神人的事不可以常理度之?
  斗山脚下湑水河边,扒开河底卵石,几乎每一块卵石下都藏有一只小螃蟹。当地人说这些小螃蟹是从银河爬过来的,几千年也长不大。抓几只回去裹了面粉炸了吃,纵然只有硬壳,没有肉,味道好像跟下游的不一样,多了点仙气似的自成风味。
  但是前些年刮起西部淘金热之后,这条河上下百把里河滩都摆开了淘金的战场。从冬到夏,又从夏到冬,河滩几乎整个儿翻了个身,每一块卵石都移了位,小螃蟹几乎绝迹。人们都来这里淘金沙!果然这条河里有金子!有些人竟从金沙里迈开发家的第一步。
  紧接着就是挖河床上的细沙。架子车、拖拉机、大解放,争先恐后地来。再就是搬走卵石,大车小车不停地运!汉中盆地掀起了建造业的高潮,农村首先带头,而后是村镇和城市,都纷纷将住了千百年的茅草土屋改成红砖瓦房!只要瞧瞧湑水两岸如烽火台般连绵不绝的石灰窑和砖瓦厂,就可以闻到汉中盆地上经济起飞的味道啦!
  农村建筑业的全面勃兴当然是农村经济大发展的信号。实际上,只要仔细观察,湑水两岸的春播秋收,已经逐渐摆脱自秦汉以来的耕作方式。1972年甘肃嘉峪关出土的耕种画像砖反映,当时春耕播种分两行操作。前为犁牛耕翻,中为妇女撒种,后为耙地掩种,前后配合,一气呵成。这种耕作方式自秦汉直至人民公社,基本不变。至于秋收时节的操镰弯腰收割以至将庄稼以人力畜力运至晒场,再以连枷击打脱粒,在汉中地区更是一种基本的农作方式。从八十年代起,也都逐渐被农业机械所取代。如果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则发生在这个时期此地农村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实在可以写成一部《山乡巨变》的大书!
  已经形成的历史神话故事是僵死的,也是有形的。而发生在我们身边和我们自己身上的巨大变化是活生生的,是无形的,不容易察觉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已经发生在湑水两岸农村的变化和这个变化所推动的整个汉中山区的巨变,对于多少年后的人们来说,就不能不说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现实神话故事了。
  真是的,这条貌不惊人的河,流出来多少神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