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解读“老好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04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解读“老好人”
  张聿温
  人们赞美“好人”、祝福“好人”,社会呼唤“好人”、褒奖“好人”。话剧《好人润五》,让人看得热泪盈眶;歌曲《好人一生平安》,让人听得感慨万千。
  那么,在“好人”前面冠以“老”字,成为“老好人”,情况又怎么样?回答是:不妙。
  “老好人”的“老”字,含有“总是”、“历来”、“一贯”的意思。你看,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在什么人面前,也不论时光如何流逝、风云如何变幻,“总是”做“好人”,“历来”做“好人”,“一贯”做“好人”。这可能不可能呢?这可信不可信呢?这样的“好人”又可靠不可靠呢?
  但是,现实生活中又确实存在“老好人”。经过分析人们发现,原来,做“老好人”并非不可能,只是要有条件罢了。
  做“老好人”吗?那么,就得拿原则作交易。原则是试金石,是分水岭。在原则面前,是刚正还是油滑,是坚持还是退让,是明察秋毫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明白无误地判别一个人是“黑老包”,还是“老好人”。遇到矛盾绕道走,是非面前不开口,放弃乃至牺牲原则,这是做“老好人”的基本条件。因为只要你坚持原则,总有人不高兴,总会得罪人。哪怕只有几个人说你不好,你就得不了“全票”,也就当不成“老好人”了。
  做“老好人”吗?那么,就要得到所有人的“拥护”。在实际生活中,一项决策,一个处理意见,由于往往是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人们的利益关系问题,因而在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时,也就不可避免地会使极少数人的利益得不到满足。这就意味着在任何一个问题上,绝大多数人与极少数人思想认识上的差异以至对立,总是难免的。可是,“老好人”却幻想追求众口一词的拥护和称赞。他们以不得罪任何人为原则,殊不知,生活的辩证法是:不得罪少数人,就会得罪多数人。
  做“老好人”吗?那么,就得玩点手段。虽说是“文贵曲,人贵直”,但为人处事要真的坦荡耿直,表里如一,有话摆到桌面上,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的话,却往往遭到嘲笑、误解甚至排挤、打击。这当然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老好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十分注意“策略”,玩弄起手段来。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实在躲不过去,也是对人对事,只点头,不摇头,只说表扬话,不说批评话,只说同情话,不说原则话。正像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中批评的那样,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有害于团体,也有害于个人。
  总之,要做“老好人”,就要多一点私心,少一点公心;多一点俗气,少一点正气;多一点圆滑,少一点原则。
  唐朝有个文学家叫苏味道,曾经官居相位,向来处事圆滑,模棱两可,人称“苏模棱”。他对人传授其处世经,叫做“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他历来为人所讥之。时至今日,我们队伍中的少数人,难道还要羡慕和效仿“苏模棱”吗?
  休矣,“老好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