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孩子眼中的科学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04
第11版(教育)
专栏:

  孩子眼中的科学家
  赵致真
  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爱常常胜过父母,这便是人们所说的“隔代亲”。武汉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的《科学家,您好》专栏再次验证了这种“隔代亲”。那么多齿德俱尊的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平时深居简出,杜门谢客,潜心科研,珍惜寸阴。然而,听说《科学家,您好》栏目的记者、编辑都是中学生,他们家中紧闭的门便欣然打开了。孩子们轻而易举就成了爷爷奶奶的座上客。老人终生奋斗,为的不就是造出一个好的世界让孩子们长大了来生活吗?于是,白叟黄童,促膝而坐。慈心热肠,情深意绵。“没有孩子的世界是寂寞的,没有老人的世界是寒冷的。”《科学家,您好》有的恰恰就是这两者,难怪充满勃勃朝气与融融暖意了。这个专栏转眼已开办了三年,小记者们经历了最难忘的“心灵的壮游”。他们跑遍了大江南北的几十个城市,辗转于各大科研机构和重点院校,把260位两院院士先后请上了电视荧屏。
  当初设定这个专栏时也曾有过担心,小记者虽然几经甄拔,选自各科成绩优秀的好学生,但却仍然稚气未脱,无论思想深度,知识积累,社会经验,和他们要采访的科学巨匠相比,悬殊都太大了。能不能找到共同语言和话题呢?事实证明是多虑了。反倒恰恰因为来访者是孩子,才让科学家不得不花费一番脑筋,用最通俗、浅近的语言来介绍自己研究的领域,收到了极好的科普效果。又因为童心可爱,童言无忌,便出现了不少妙问妙答,引得爷爷奶奶们开怀纵谈自己的少年往事,家庭生活,成长经历,人生感悟,治学心得,业余爱好,乃至最珍贵的书,最怀慕的人……这些轻松的偶语私谈虽然难免细小和零碎,但却在一种家庭气氛和生活情趣中体现了科学家活鲜的个人情感及独特禀性。对于严肃正规的传记来说,《科学家,您好》应该不失为一种极有价值的拾遗和补充。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电视的微词和牢骚是由来已久的:情人爱得死去活来,武侠打得天昏地暗,歌星搔首弄姿,大款争华竞奢。对于一边看电视一边长大的一代,我们扪心自问,能说已经尽到了责任吗?《科学家,您好》最主要的良苦用心,在于想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在荧屏上找到真正的人生榜样和学习楷模。小记者通过自己的直接采访,把中国科学界的泰山北斗一一介绍给全国小伙伴。这些可亲可敬的爷爷奶奶历尽沧桑,九死不悔,跨越了浩瀚的生命航程,走过了辉煌的成功之路,他们才是民族的大智大慧者和劳苦功高者,他们才是国家的瑰宝。童年看过的一本书,认识的一个人,有时就能改变一生的奋斗方向。我们怎能不在孩子们最关键的生长期,多为他们树起一些真正的人生典范呢?
  现在,大家都在忙忙活活为新世纪作准备。而最重要的准备应该是为21世纪准备高素质的中国人。这是吞下多少“口服液”都无济于事的。我们的民族什么时候能为人类贡献一个牛顿或爱因斯坦?看来恐怕还急不得。加高山尖,必须先往山脚培土。必须营造出巨人成长的环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电视专栏《科学家,您好》及由此改写而成的书籍,作了十分有益的尝试和宝贵的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