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还路于民”的烦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08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记者目击

  撤掉了路边市场,马路是宽敞了,可是众多居民去哪儿买菜、买报……?众多的经营者出路何在?
  “还路于民”的烦恼
  ——京城红庙一条街采访记
  本报记者 彭俊 董建勤
  6月1日中午,北京朝阳区红庙金台路。一位小姐提着一大包鞋来来回回地寻找修鞋摊,“原来六七个修鞋摊怎么一下子不见了?”她向站在路旁的记者发问。
  与这位小姐有着同样烦恼的人正在多起来。近20天来,家住这一带的居民感到了种种不便:原来的国营盒饭车不知开往何处去了;颇受欢迎的风味辣肉点不见了;想买份报纸却找不着报摊……至于路旁的蔬菜市场更是早就撤掉了。要想买菜,数千居民只能到万惠商场一家。谁成想,这些烦恼竟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的一番好意:还路于民。
  要市容,也要繁荣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居然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6月1日一早,记者在红庙万惠商场门口遇见陈老太太的时候,她正不停地和旁边的人唠叨:路边好好的市场给拆了,害得我早起买菜折腾一二里路……同一天傍晚饭后,记者又在商场门口遇见她,老太太正和老伴悠闲地散着步,见了记者说:现在倒好,吃完饭还能出来走走,这要照以前,光是卖羊肉串的炭烟,就熏得你睁不开眼睛。
  “路边市场”曾繁荣了一方经济,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红庙一条街也不例外,这里曾经有卖菜的、卖水果的、卖报的、修鞋的,家庭生活需要的,可以说一应俱全。然而繁荣的背后,也有一些副产品:“品种零乱、环境脏乱、管理混乱”。据说有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此“提了很多意见”。
  朝阳区工商局分管市场的副局长张风平向记者打了个比方:公共厕所大家都需要吧,可是建在谁家门口都不乐意。路边市场百姓生活很需要,但是布局不好确实影响市容,尤其是北京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市容跟不上去,很难与国际接轨。为了整顿市容,朝阳区打算在今年内逐步拆除三环、四环以及全区的路边市场。
  什么是市容?人们也会有不同的看法。红庙一条街上有一个卖报的老摊主,从前天天推着个大大的平板车,上面琳琅满目地摆着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生意红火得很。前两天记者看见他时,他正骑在个残疾人专用的三轮车上,车里遮遮掩掩地藏着屈指可数的几样报纸:“没办法,工商要抄,咱轻装上阵,随时可跑。”一位来买报的居民说:“报摊体现的是文化,路旁有几个报摊,怎么就影响市容了呢?”
  不少居民建议,对路边摊点区别对待。如果片面强调“干干净净”,很可能把体现经济繁荣、城市文明的一些亮丽的风景线也一扫而光了。
  要走路,也要吃饭
  马路市场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经营者,填饱了消费者的肚子,也填满了经营者的腰包,解决了两方面的吃饭问题。然而在有些时候,吃饭和走路也矛盾了起来。
  红庙路口是朝阳区有名的“堵车路口”,上下班时塞车尤甚。据说这和红庙一条街的马路市场多少有些关系,大量行人在路边买菜,“影响了交通秩序”。取缔市场,还路于民,是“缓解交通紧张状况的重要措施”。
  然而解决吃饭和走路的矛盾,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阻力首先来自消费者。一位中年妇女说出了附近居民的心声:“太不方便了,往常下班回来,顺便就把菜买了,现在得专门去商场。”据说有的地方建了临时的早市,但对于每天行色匆匆、疲于赶路的上班一族来说,每天早起逛早市和上下班路上顺路采购比较,毕竟多了一份额外的负担。对此,朝阳区市政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晓成认为,人们不能习惯于出门就买菜,从长远来看,走一二里地去买菜是很正常的事情,希望广大居民能够理解。
  阻力还来自经营者。据了解,马路市场经营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地农民,占到50%—60%,甚至80%以上。据说,取缔马路市场,“对清理外地人口起了重要作用”。可是外地民工却说:我们卖菜修鞋是为首都居民做贡献,靠劳动挣吃,又不是要饭,而且干了一些北京人不爱干的脏活、累活,凭啥撵我们?
  经营者中,还有一部分是本地下岗工人和生活困难人员。10年前因工伤办了退休手续的构件一厂工人路全荣,月退休金只有200元,孩子上初二,爱人有心肌炎,只得靠卖水果贴补家用,经常早上4点多钟就去批发市场选购。他说:“卖了12年水果,一直有执照,刚办的4年期,只用了1年,现在说要取缔,不让卖,上午抄两趟,下午抄三趟,抓住了就罚钱。”不解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有没有兼顾的办法?
  消费者要吃菜,经营者要挣钱,现代都市要市容,城市交通要通畅。矛盾怎么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研究劳动力流动的学者庾德昌教授认为,市场管理要加强,但靠“轰”和“赶”不是根本办法,因为这不是市场经济的办法。这些摊点能站得住脚,一定是有需求,老百姓要买东西。
  市场大检查之际,红庙一带的修鞋匠并没有消失,而是和检查人员展开了“游击战”。几位来自安徽的师傅都有数次被“抄”的经历。现在,工具箱都是新打的,东西没收了只好换新的。为了能跑起来方便,他们只背着简单的工具,互相照应着,能跑就跑。有位小伙子讲,他有一次急了,一口气跑上旁边居民楼的六层,管理人员将他追下来,罚了200元。
  挨抄挨罚,为什么还要干?一位姓朱的师傅说,这里有生意,周围四五里路,找不到修鞋的。记者注意到,半个小时左右时间,就有10来个人到朱师傅这里钉鞋、钉包。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魏唯副研究员认为,解决繁荣和市容的矛盾、吃饭和走路的矛盾,实际情况虽然复杂,但也没有特别高深的理论,可以研究适应市场经济、可操作性的办法,有选择地适当保留一点路边摊点,同时加强管理,既能保持市容卫生、缓解交通堵塞,又能繁荣市场、促进就业。
  朝阳区工商局副局长张风平介绍,朝阳区马路市场之多为“全市之最”,有证经营的96个,还有20多个无证经营。这些大部分属于拆迁之列。那么如何在拆迁的同时满足老百姓的多种需求?张风平说,长远看,要选择有市场潜力、方便群众的地段建设环境优美的厅棚市场。同时,可以开办一些季节性市场和早晚市场。无论如何,拆除马路市场是硬任务,目前他们只能采取围追堵截的“笨办法”。他恳请记者呼吁消费者和经营者,给他们的工作多一些理解和支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