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规则与人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08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各抒己见

  规则与人情
  田俊荣
  在上海念大学,在北京工作,对这两座城市,便自然而然地有了一种比较。
  上海是讲规则重于人情味的城市。在上海的公交车上,人们全都一排一排地一律面向两侧车窗而立。这样,在有限的空间里能站上更多的人并且不面对面。记得我初到上海,上那么挤的公交车,为浏览市容,面向车头而站。结果上下车的人流将我推来搡去,有人愤然甩出一句:“乡下人!”将我划到了讲规则的上海人的范畴之外。上海的公交车起点站分为“坐队”、“站队”。车一进站,面向“坐队”的车门先开,戴红箍的老大爷牵着绳子两边围住,排“坐队”的人们先上车入座,尔后放“站队”。“坐队”排队时间长,“站队”则即排即上。这样,倒也秩序井然。
  北京则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城市。北京人大概觉得上公交车用绳子拦啊围啊有悖常情,故不设“坐队”、“站队”。于是,车一来,常常一哄而上。这时,我会念起上海。
  讲规则与人情味可谓各有好处,延至社会经济生活,亦是如此。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导致它是一种讲规则的经济。因为多个经济主体为自身利益广泛竞争,必然催生出一个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宏观层次上,国家也会制定规则保护公平竞争。讲规则使市场经济有秩序,重规则的上海人适应市场经济可能会更快一些。
  讲规则与人情味看似有些小小的矛盾,但我想两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能够兼容。英国人是带着绅士风度进入市场经济的,德国人是带着严谨的民族个性进入市场经济的。我们能否将市场经济的讲规则与人情味这一中国社会独特的人文内涵熔于一炉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