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提高素质树新风——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纪实(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09
第1版(要闻)
专栏:

  提高素质树新风
  ——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纪实(下)
  本报记者 陈奕材 刘霄
  侨乡中山变了!环境优美、整洁,“城市建在花园里”固然令人叹为观止,而更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山人的素质在提高,文明程度在提高。
  “洗脚上田”与“洗脑进城”
  10年前,中山市升格为地级市后,随着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城乡的界限已逐渐消失,差别日益缩小,乡村与城市一体化正在成为现实。而由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部分农民已“洗脚上田”,转为务工经商。
  然而“洗脚上田易,洗脑进城难”。转型后的农民要成长为讲文明、高素质、有创造力的新市民,其过程绝非那么简单。
  如何“洗脑”?即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思想观念转变。中山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市民受到健康的熏陶和影响。
  中山市舍得“硬件”的投入,先后投资3亿多元,建起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水平较高的设施。还抓好了“软件”的建设。在城区建起了怡华广场、中恳广场、西苑广场等大众文化活动基地,各镇也建有自己的文化中心。文化部门经常组织一些健康的演出,每逢周末周日免费为群众献演节目。
  在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设施完善的中山图书馆里,有一个投资300多万元装修、音像设备堪称一流的音乐厅,在这里举行的音乐会,经常座无虚席。一些来这里演出的高水平乐队称赞中山人懂营养音乐。图书馆有个可藏书60万册的书库,人们闲暇之余,常来这里吸取知识的源泉。图书馆里还不定期举行一些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成为培育精神文明的一个好阵地。
  细雨轻风,润物无声。在中山城区的大小公园街道,“小草绿茵茵,脚下请留情”、“公共设施为大家,你我共同爱护它”之类的提示牌,时刻在提醒市民遵守社会公德。听说,该市新建的紫马岭公园落成之际,在公园门外广场摆了上千盆鲜花。公园负责人向上级请示,晚上要不要把鲜花搬回去?市里的一位领导说,不用搬,就把它作为对我们市民素质的一个考验吧!果然,中山人经受了考验,鲜花一盆也没有丢失。
  注重思想教育与法规约束,抓基础,抓规范,构筑一个覆盖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手段。中山市在创建活动中,突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全市组织以“三德”为主题的文艺演出达300多场,还举行了一系列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三德”教育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市委、市政府还制订了《中山市文明公约》,把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文明行为形成制度规范。经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使每个人都懂得自觉遵守。
  教育从年轻一代抓起。近几年,中山市每年都从市财政拿出2亿多元投入教育,去年从各个渠道投入教育的经费达8亿多元。富裕了的中山人热心教育,一些人在捐资办学中一掷百万。优越的教学条件和良好的道德教育,使学生们得以健康成长。据悉,该市“四优”达标学校已占70%;高考平均成绩连续7年居广东省地级市前列;1997年已实现全市普及高中教育;连续多年在校中小学生犯罪率为零。1996年,中山市被评为“全国双基教育先进城市”。
  培育文明新形象
  围绕着培育市民的现代文明素质,中山市在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扎扎实实地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创建活动。
  “中山人应树立怎样的形象?”中山市委、市政府发动全体市民踊跃参加这样的讨论活动,并在实际行动中作出表现。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山市以树立典型的办法开展“树形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1983年开始,中山市便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户、文明村镇、文明企业、文明单位等活动,并连续15年召开了表彰大会。至今,全市30个镇区中已评出文明镇区15个,评出文明单位5000个,而评出的文明户已占总户数的81.9%,这一大批先进群体构成了中山市文明社会的基础。尤其是已坚持8年每年评选“中山市十大杰出市民”的活动,备受瞩目,评出的80名杰出市民成为全市人民学习的楷模。
  培育“中山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抓住服务行业这个“窗口”。近几年来,中山市大力推行“窗口”的创“文明形象”活动。工商、公安、公交、金融、规划、电力、卫生、邮电等“窗口”部门纷纷推出各项承诺制度和便民措施,努力提高群众的满意程度。
  一天,我们随意坐上一辆22路的公共汽车。一跨进干净整洁的车厢,就让人感受到一股融融春意。乘务员小姐亲切地招呼每一位乘客,并送上一张精致的“青年文明号服务卡”,上面印着文明服务的承诺。车子启动了,乘务员小姐在车厢内来回走动,一会儿俯身回答乘客的询问,一会儿给乘客递送报纸。不管多忙,她始终微笑着迎上送下。我们下车了,小姐热情送别:“几位先生好走。”
  中山市公共汽车公司的每辆公共汽车都挂有一个“红十字”急救箱,公司的员工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就是这22路的04483车组,去年11月26日在行驶途中,发现前面有一辆货车与摩托车相撞,摩托车司机流血不止,车组人员立即停车将伤者包扎好,然后送往附近的医院抢救,及时挽救了伤者的性命。
  改革开放以后,大批外来员工成为中山的建设者。中山市十分关心外来员工的成长进步,发起了“同是中山建设者,共创文明新形象”的活动。1996年,表现突出的外来员工古文平当选为中山市政协委员;1997年,在工作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左忠文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此外,中山市从1995年开始,还每年举办一次优秀外来员工评选活动,至今共评出了700名。中山市规定,对优秀外来员工,全部免收城市增容费入户中山,并解决“农转非”指标。
  博爱情怀满中山
  精神文明的纵深发展,促进了中山的社会进步、市民素质提高。人们普遍表现了诚实谦让、向上向善的博爱情怀。孙中山先生当年倡导的“博爱”精神,如今在他的故乡得到了发扬光大。
  5月22日晚,我们信步走进中山市区的怡华广场,参加一个扶助特困职工的筹款晚会。只见台上台下,气氛热烈,情景感人。人们争相捐献,主持人激动地宣读一个个捐款的名单、数目。整个晚会收到了124万元的善款。
  “百人帮一人,百户帮一户”。早在1993年,中山市总工会就开始启动以扶助特困职工为宗旨的“送温暖工程”;1995年,又设立了职工解困互助基金会。目前,基金会已筹得基金近300万元。为全市170多户共500多人的特困职工家庭送上了温暖。
  人间有博爱,祥和满中山。这项活动已坚持10年,共筹得善款2亿多元,先后兴建了启智学校、红十字中心血站、颐老院、博爱医院和市一中高中部等公益设施,同时救助了一些特别需要帮助的人。
  中山人民给博爱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培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如今在中山市,各种公益活动经常举行,人们以此献爱心、做善事。今年三四月间,中山市群众得悉广西河池地区的贫困兄弟急需援助,一下子捐献价值478万元的衣物和33.4万元的现金;该市南头镇一名生活困难的教师不幸需做换肾手术,全镇干部群众很快捐款25万元,帮助这位老师恢复健康;患白血病的美国华裔小爱伦急需骨髓移植,消息传来,中山市有1200多人踊跃报名捐献……
  十年建市结硕果,谱写新篇再腾飞。如今,中山人民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打好改革发展的攻坚战,加快创建文明城市的步伐,以更新的精神面貌展示孙中山先生故乡的风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