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曾清荣铸“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09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无悔人生

  曾清荣铸“剑”
  本报记者 刘裕国 钱志新
  资产从480万元到20亿元,产量从1吨到80吨,产品从1种到4大系列30多种,利税从数万元到上亿元。短短10多年时间,四川蓝剑集团铸就了今天的辉煌。带领“蓝剑”人披荆斩棘、开拓前进的是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曾清荣。
  1991年曾清荣到欧美考察,一个事实深深地刺痛了他:仅美国AB公司一家的啤酒产量就远远超过了当时我国600多家啤酒厂销量的总和!
  1994年,很多国际知名啤酒公司纷纷看中了中国的啤酒市场,百威和英特布鲁等国际啤酒集团先后向“蓝剑”伸出了合作之手,但条件是让“蓝剑”放弃自己的品牌。民族品牌不但不能丢,而且要让它成为世界名牌!经过冷静的思考,曾清荣确立了蓝剑集团“眼光向外,自立自强,规模扩张”的发展道路。
  “蓝剑”勒紧裤带过穷日子,总部人员坚持在低矮的平房里办公,把利润全部投入企业发展,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提高质量与产量。在1995年至今短短4年时间里,蓝剑集团先后合并了10家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形成了自己配套的产业化格局,生产规模从10万吨增加到80万吨。吨酒利润、人均创利税、综合经济效益、销售收入等指标跻身全国同行业前5位。
  “蓝剑”这一民族品牌,在市场上牢固地树立了起来。
  曾清荣用人有独到之处,他的公式是“权力+智慧=效益”。他说,只有给予人才适当的权力位置,人才的智慧才能产生效益。有智慧没有权力,智慧得不到很好的应用,有权力没有智慧,想干也干不了。在“蓝剑”有一个广为流传的200万的故事。1995年,曾清荣偶然接触到一个有技术专长的年轻人田野。当时田野有两个选择:一是广州某知名饮料集团,一是地处偏僻小县城的蓝剑集团。最终田野选择了“蓝剑”,是曾清荣的一句话彻底征服了他:“冰啤研制开发,我给你200万元放手使用!”不到一个月,“蓝剑”就开发出冰啤酒,投放市场后当年销售1万吨,赢利500万元。田野现在已是公司总工程师。
  在曾清荣的用人公式下,像田野这样年轻有为的实干家,一批批地被吸引到“蓝剑”。集团公司决策层现有21名成员,35岁以下的有13人,中层干部90%是青年人;“蓝剑”的技术人员大部分是引进的,其中很多人有博士或硕士学位。
  曾清荣用人宽松有度。比如,最近蓝剑集团宣布了一条纪律:凡车间以上管理干部,其家属都不能在自己所属单位工作。一令既下,董事长妻子带头离岗,公司下属的子公司也都纷纷着手实施“亲属回避制”,将自己的家属调离。对此,曾清荣有自己的认识:“蓝剑”如果要取得持续性的发展,必须“剥离”旧体制中的不良成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来管理企业。
  为了让“蓝剑”走出国门,“蓝剑”建立了产品质量“总工一票否决”制度。一次,蓝剑集团下属的内江啤酒厂生产的400吨啤酒质量不合标准,总工程师下令就地处理。400吨啤酒价值120万元,内江厂厂长心疼地找到曾清荣求情。曾清荣严厉地批评了这位厂长:我就是要用这120万元买一个“质量观念”。
  这批酒最终被处理了。这件事震动了公司上下的员工,“质量观念”也开始牢牢地扎根在每个职工的心里。
  宁可不要利润,也不能不要质量。在这种理念下,蓝剑集团生产的每一瓶啤酒都打上编码;派人常驻新疆啤酒花生产基地现场把关验收,并不惜高价选用优质澳麦做产品的原料;投入2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对生产工艺进行全程微机控制……“磨刀不误砍柴功”,“蓝剑”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中国方圆标志认证。(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