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碧水绕城梦变真——石家庄引水入市工程巡访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07
第1版(要闻)
专栏:

  碧水绕城梦变真
  ——石家庄引水入市工程巡访录
  本报记者 杨振武 何伟
  “热岛效应”描绘出一幅缺水图
  石家庄,这座新兴省会城市为何有了全国新“火炉”之称?晴天刮风为啥飞尘满天?市区仅有的几条明渠怎么成了“龙须沟”?答案莫不与水有关。
  市区缺乏天然的河湖水系,这是城市的先天不足;市郊的滹沱河常年断流,又造成后天失调。于是夏季酷热,去年气温多日高达40摄氏度以上;于是环境恶化,城市排污不畅造成地下水污染,不得不关闭30多眼水井;于是,石家庄市区水面面积退居全国省会城市末列,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石家庄仅为我国人均的1/25!
  1983年国务院批准的《石家庄市第二期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引水入市的对策,只是因条件限制,方案一直锁在抽屉里。老百姓的梦想何时成真?
  去年,“引水入市”提上河北省委常委会的案头,列为省里的重点项目。省委书记程维高、省长叶连松亲自部署,省市各方协调联动,一个高规格的工程领导小组开始高效运转。规划方案、资金筹措、工期安排,这一道道“拦路虎”,终不敌省市领导的决心。
  在百业俱兴改革攻坚时刻,一下子挤出数亿元投入一项公益工程,值吗?常务副市长王海洋认为:环境问题事关百姓生活,这项工程可能不如别的项目经济回报率高,但它的社会效益不可估量,这是一项民心工程。
  去年9月,石家庄引水入市工程终于在隆隆炮声中开工。
  河渠里流淌的是绵绵不尽的真情
  引水入市之所以难以启动,归根结底是一个“钱”字。按工程概算,投资6.4亿元,其中省里支持2亿元,石家庄市自筹4.4亿元。
  对于基本上是吃饭财政的石家庄,这无疑是盘算了又盘算的难题。这时,一些热心的市民站出来了。一位名叫周振英的老职工悄悄把200元交到引水入市办公室,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位80多岁的离休干部,接到刚补发的4000元工资和医疗费,又从积蓄中补足5000元捐给了工程。平山老区一位农民捐了200元后说:“就是省喝酒少抽烟,也要为工程捐一把沙子款。”共襄此义举的,有省市领导、外商华侨,也有耄耋老人、学龄孩童。截至今年5月,工程指挥部共收到捐款近580万元。
  搬迁的故事更令人感动。娶儿媳妇的新房拆掉了,红红火火的村办企业搬迁了。素有省会“大菜篮子”之称的桥西蔬菜批发市场,因地处规划路线上需整体搬迁,这意味着将损失2000万元。“如果让河道拐弯,损失将更大,我们没有二话,搬!”市场工商所负责人快人快语。
  引水工程因为深得民心,没有变成“钓鱼工程”。目前,开工仅7个月,已建成河道13公里,拆迁各类建筑物2.8万平方米,累计投资1.1亿元。
  “民心河”引来的不仅仅是水
  这项人造河湖水系的整体蓝图是:渠长56.9公里,平均渠宽20米以上,沿线串联22座公园。绿化面积140万平方米,仅此一项,市区人均公共绿地增加3平方米。日前,工程中线和北线标准段已竣工通水,“到今年底,完成一期工程已成定局”。市长张二辰对此信心十足。
  记者到现场观看,只见北线西段,流水潺潺,草木青青。微风中,渠旁成行的翠柏轻摇,绿草簇拥的现代派雕塑,引来行人观赏小憩。环城绕市的河水串联起22座公园,几乎流过每一个居民小区,也流过每一个市民期盼的心坎。目睹世纪沧桑的西里村白老汉感慨不已:以前守着这条排污沟,一入夏臭气熏天,蚊子苍蝇一大堆。瞧现在,流的都是清水,甭提心里有多舒畅。
  实际上,“引水入市”的功效不仅在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上,它对经济的拉动已露端倪。且不说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单是河渠周边的商业和房地产开发业已升温,在今年5月河北省经贸洽谈会上,那些起先被环境吓跑的外商又移情石家庄,有谁能否认没有“民心河”的一份功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