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眼见为虚与泡沫信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07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眼见为虚与泡沫信息
  边芹
  近日翻看法国《巴黎竞赛画报》,有一期封面上是地中海小国摩纳哥的公主卡罗琳与其新男友一张笑容可掬的合影。及至下一期,该杂志披露,这张照片是经电脑处理过的。因为记者拍回的照片中,只有一张当事人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可两人实际是在同另一人说笑,这当然不“符合”《巴黎竞赛画报》想表达的主题:公主有了新男友很快乐。于是电脑便将两人中的第三者去掉,把两人挪近,凑成了一张合影。《巴黎竞赛画报》就此向读者道歉,并表示下不为例。
  对照片进行修饰并非始于今日。早在几十年前,人们便已懂得用水粉在底片上遮掩一些不想露出来的东西,以使画面更完美。这作为照相艺术的一部分被广泛接受。这样的修改是留有痕迹的,底片上有案可查,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摄影对象的真实性。照相术以及其后的电影技术的发明,使人类古老的谚语“眼见为实”凝固成一瞬,从此我们不仅有了文字而且包括图像的证据或历史资料。
  然而,近两三年以来,随着电脑技术走进影像世界,摄影技术已失去了它留住真实的原始作用。底片已不复存在,一张照片直接就拍摄在电脑软盘或光碟上,变成了数码,电脑软件可以任意“处理”它,不留痕迹,查无对证。在此,正本原件的概念消失了,图像的真实性已无从判断。最初迈入这个“虚像”领域的是时装杂志、商业广告和电影特技。但真正严重的是,时事杂志也步入其中。如果再加上电影电视纪录片的话,说混乱已经到来,绝不是危言耸听。
  人类似乎进入了一个作茧自缚的时期。对于一个使用数码相机的摄影记者,他向媒介提供的照片是真是假、多大程度作了假,根本无法探查。在因特网上,有些网址大量散发作过手脚的图像,假图像传播的假信息不胫而走,根本无法控制。
  不断完备的电脑和软件功能,使“信息爆炸”真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冷静观察一下便看出,世界虽然瞬息万变,但人自身受制于历史、文化和本性,并没有制造出比以往多得多的信息。信息实际上是在“操作”层面上迅速膨胀,就像因为有了纺织机,就必须织布一样。而信息并不是像布一样实实在在,它的“超量生产”必定鱼目混珠、真假难辨,我称之为“泡沫信息”。而随着“操作”层面的日益高科技化,泡沫会越来越多。我们为我们自己制造的泡沫所包围。
  上面提到的《巴黎竞赛画报》是一本主要以照片记载历史的法国最大的时事杂志,幸亏这张篡改过的照片只涉及摩纳哥公国一位公主,如果它登一张歌星玛多娜与教皇保罗二世手拉手在海滩上散步的照片,那会掀起怎样的波澜?因为在技术上,这样一张照片完全可以做得天衣无缝。如果说影片《阿甘正传》修改了美国历史,《侏罗纪公园》造出了一个不存在的世界,还只为博人一笑,那么,当我们历史的底片、生活的底片将随着这一“伟大的创造”消失的时候,我们还能笑得出来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