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华侨婚礼参加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07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华侨婚礼参加记
  李彦春
  在日本,被邀请参加婚礼的日子,一定是大安之日。大安,一周中的吉日。黄历上注明,结婚、动土、出行、裁缝等吉。1月的一天,我和丈夫在神户一华侨饭店参加了一对华侨青年的婚礼。按日本习俗,来宾不送礼品,而把礼金装入一特制精美信封内交给司仪,男女宾客着黑色西装,男士系白领带。
  两家姻亲均系三世华侨。男方祖籍福建福清,女方辽宁人,新人自小在日受教育,日语比中文流利。婚礼布置,一派中国旧式婚庆场面。龙凤图案的大红织锦缎装饰着壁案凳几,福禄寿喜满目可见;喜庆楹联,墨香充鼻。
  婚礼中最重要人物是介绍人,这个9岁由福建福清赴日谋生的老华侨,介绍了他使一对后生走到一起的经过。他寄语新人:“祝你们百年和好,事业有成,报效父母,光宗耀祖。”之后,西方的《婚礼进行曲》奏响。新人着西服、纱裙,踏着红地毯缓缓入场。而牵纱女童则穿粉色旗袍。新人用中文、日语表示一定按照叔爷爹娘的希望,做患难夫妻,不辱祖宗,相爱到白头。与新人合影是婚礼的程序之一,时间20多分钟。
  来宾就餐,非随意落座,而是按照名牌背后的指定桌号入座。按日本婚俗,新人双方父母、亲戚落座末桌,新人与介绍人、主婚人、证婚人夫妇坐上桌。席间,新娘换一套朝鲜族服装挨桌敬酒。
  主席台上,新人的世叔世伯、老师、同学、同事、友人一一上台介绍与新人交往的经历,叙说他们的品性爱好、生活中桩桩趣事。其中一对日本男青年用相声方式向来宾讲述新郎25年的人生。新娘的老师回忆着他的学生“品学兼优的事例”。台侧,一穿旗袍女子撩拨琴弦,古筝幽幽,如水滴润。台下数十位来宾边食边听,仿佛这一份热闹为己而设。
  说相声的男青年下场,一旅日40年的福建福清人说他要给各位献上一段京剧《借东风》。他的《借东风》虽然福清话、北京话、日语掺杂,但情真意切。宴会从始至终,麦克风前你方唱罢我登场。主为客服务,客为主捧场,主客同喜同乐。新娘的第三身衣服为红色旗袍,凰的刺绣图案精致优雅。服务生给每张桌子添一烛台,由新娘挨桌点燃蜡烛。待全场烛光闪成一片,掌声响起时,婚礼进入尾声。
  介绍人此时又一次寄语新人:“我们华侨在异国奋斗了三四代,今天能在中华街站立不衰,在日本人面前高抬头,赢得他们骨子里的敬重,这一切得来不易。风风雨雨百十年,苦多乐少。我们靠什么立足日本国土,是不服输的民族性格。你们的血管里流着祖宗的血,你们的文化起点比我们高,相信你们比我们干得好。对了,补充一句,要让你们及你们后代的中文、日文一样好,拜托大家。”哗——老华侨拱手融入掌声中。婚礼过后,这个旅日60余年的老华侨张罗的第一件事是为张家口灾民筹款。
  来宾告辞时,按日本规矩,忌言走、去、别、离、第二次、退出、浅、薄、重复、断绝等汉字。司仪给每位客人发放礼袋,内装谢礼,日本人严格讲究的礼尚往来在数小时的结婚仪式上也体现殆尽。
  这场婚礼既非和式也非西式。形式上保存部分日本习俗,内容却是中式的。新郎新娘的介绍人说:“我们华侨的婚礼,几十年就是这样办的。按祖辈规矩,给一茬茬后生牵红线结红绳,遵中华传统延续血脉,在异国他乡——做强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