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斯是陋室唯德馨——马克思伦敦故居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07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斯是陋室唯德馨
  ——马克思伦敦故居小记
  刘建飞
  卡尔·马克思在伦敦的34年岁月中,由于生活所迫,曾7次搬家,但只有迪恩街28号保留了原貌供人参观。虽然马克思一家在这里仅住了5年多的时间,但这是他们生活最为贫困的时期。身临其境,亲眼目睹当年他的生活窘境,我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马克思是在欧洲大陆遭受反动当局迫害,经历了4次被逐、1次被捕和2次受审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带着家人来伦敦避难的。在搬进迪恩街28号之前,他们曾住在同一条街的64号,只因马克思的次子亨利夭折在这里,他不愿在这所房子里住下去,便于1850年12月2日移居到28号。
  迪恩街位于伦敦市中心的苏和区,是当年伦敦“最糟糕,因而也是房租最便宜的地区”。28号是幢三层楼房,马克思一家只租用了顶层的两个房间,所以后来大伦敦市政府给这幢房子安的纪念牌被钉在了高处,而不像很多名人纪念牌那样安在房子大门口,因而不引人注目。蓝色、圆形的牌子上写道:“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1851—1856年住在这里。”(应该是1850—1856)现在这幢房子是一家较有名气的意大利餐馆的一部分,楼上马克思故居只有一个房间和门厅可供参观。
  在餐馆侍者的带领下,我走进了马克思的家。门厅兼客厅充其量不过六七平方米,靠墙放着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马克思的书房兼卧室大约有十五六平方米的样子。站在门口环顾房间,右侧墙上有扇窗,室内一张单人床、两把椅子、一个大衣柜、一张桌子。床上方挂着马克思的遗像,旁边是马克思的生平介绍;桌子上方挂着恩格斯与马克思及其三个女儿的合影,两侧各有一幅风景画。这就是室内的全部摆设。
  望着这极其简陋的房间,当年一个普鲁士警探对它的描述不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在这一整套住房里没有一件家具是干干净净的和牢固的。一个旧货商人会对脱手这样一堆令人惊讶的破烂货而感到羞耻。”我的心里不禁有一种酸楚的感觉,曾领导过共产主义者同盟、写过《共产党宣言》的马克思博士竟过着如此清贫的生活。当时,马克思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拮据。他的长子埃德加和一个刚一岁的女儿弗兰西斯卡就夭亡在迪恩街28号。埃德加死后,他不得不借钱来为爱子举行葬礼。马克思夫妇的身体在这种苦苦挣扎中一步步垮下来。然而,就是在这极度贫困中,马克思写作了那部不朽的巨著——《资本论》。凭马克思的才华,他完全可以谋得一份在世人看来相当不错的职业,甚至跻身达官显贵之列,但他却选择了贫困。而他忍受贫困正是为了使千百万无产者摆脱贫困。他一生都在实践他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所创立的学说和开辟的事业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许多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正是在国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压力下,资产阶级才不断进行改良,抛弃过去那种野蛮的剥削方式,以缓解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当代资本主义直接或间接地从马克思的学说中吸取了许多东西;没有马克思,当今世界绝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