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迂”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09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迂”赞
  林新宏
  迂者,含义之一乃拘泥固执,不知变通也,本身并无褒义,缘何值得称赞?当年,孔子曾批评子路办不好事情的原因是“由是哉,子之迂也”。《汉书·王吉传》评价王吉其人:“上以其言迂阔,不甚宠异也”,连皇帝老子也不喜欢。至于像孔乙己那种旧文人的“迂”法,自然更不值得称道。我这里要赞的,却是另一种“迂”。
  宋人周紫芝的《竹坡诗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李姓京兆尹,为官清廉,纤尘不染。一日灯下批阅文书,仆人送来家书。他即吹灭公用蜡烛,点燃自己的蜡烛。待读完家信,才又点燃公家蜡烛,继续办公。在一般人看来,在公家的烛光下读封家信,实在无伤廉洁,更算不得损公肥私,可这位京官,硬是不肯稍稍“通融”一下。
  无独有偶。明朝大清官海瑞的“迂”事,也让人称奇。一日他办完公事回来顺道探访一位朋友,走到叉路口,便脱下官服,换上便服;走下官轿,坐上事先准备在路口的私家轿子,才去见朋友。从叉路口到朋友家只有半里多路,海瑞硬是不肯坐官轿往来。
  李姓京兆尹不肯在烛光下看一封家信,海瑞看望朋友哪怕只走一里半里也要换上私人的轿子,用世俗的眼光来看,都觉得“迂”得出奇甚至难以理解。但正是这种“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迂”,使他们处理起事情来泾渭分明,清正廉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迂”者不腐。难道这种“迂”不值得称赞吗?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共产党所领导的队伍也有这么一股“迂”劲,恪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几乎达到拘泥固执的地步。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干部带着炊事班长和几个战士落在队伍后面,她们已经三天粒米未进,炊事班长好不容易从当地百姓家中买来几斤粮食。当这位女干部得知这是种子粮的时候,非要让炊事班长把粮食送回去不可,结果这位女干部活活饿死在草地上。三年困难时期,焦裕禄重病缠身,却仍然坚持啃粗粮,硬是退回了县里照顾供应的精面粉;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几个月不吃肉,照样啃粗面馒头;工作人员一次外出办事顺便用公车接回刘少奇的读中学的女儿,受到刘主席的严厉批评;张闻天的小儿子不懂事,想坐他爸爸上班的车在路上兜兜风,爬上车死活不肯下来,张闻天宁愿自己走路上班,也不肯让儿子坐公车。在一般人看来,上面这些事情,好像都有点“迂”,都有点不知变通。但正是这种“迂”,体现了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共产党人廉洁奉公的精神。它像一道精神意志上的铜墙铁壁,保持了我们的队伍的高度纯洁。难道这种“迂”不值得称赞吗?
  为官之道,廉为根本。在处理公私关系问题上,没有变通的余地。清朝的大贪官和珅,便是乖巧善变见风转舵的“弄臣”,结果聚敛的财富竟超过当时清王朝的国库,自己也上了断头台。由此可见,不“迂”则变,变则生腐,小变小腐,大变大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对酒绿灯红、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我们的共产党人保持这么一点“迂”劲尤为重要。王宝森、阎健宏、胡建学、欧阳德之流之所以堕入犯罪的深渊,便与他们的毫无“迂”劲,精通权变有关。他们也是从小小变通开始,由蚁啃走上鲸吞,最终成为超级蛀虫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古往今来,正反对衬,都使人们得到一个启迪:我们的干部,还是“迂”一点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