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地头算账夸科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0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地头算账夸科技
  赵六吉 孟西安
  “副省长过磅,书记算账,地膜小麦增产可是实打实呀!”这是麦收时节,在陕西省合阳县农民群众中流传着的一件新鲜事。
  6月3日,烈日下的灼灼热风送来了阵阵麦香。合阳县官庄村三组收麦运麦的农民们,个个汗流浃背,但心中却洋溢着说不出的高兴:全村千亩地膜小麦喜获丰收,省委书记和副省长要亲自来考察哩!
  上午11时许,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和主管农业的副省长王寿森一行来到这个村的麦田旁,听取了岳万民县长关于实行科学种田、推广地膜小麦的情况汇报。大家要看看:“到底地膜小麦比露地小麦能增产多少?”
  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田间土路。东边是地膜小麦,西边是传统务作的露地小麦。
  “开机!”随着一声令下,停在车边地膜小麦田中的收割机“轧、轧、轧”地运转起来。一会工夫,1亩小麦收割脱粒完毕,出麦口吐出颗颗珍珠般的麦粒,装满了整整7个编织袋。
  “我来过磅!”王寿森副省长自告奋勇地说。
  “第一秤,87.5公斤!”“第二秤,再写87.5!”“第三秤,88.5!”最后一袋麦子又放在磅秤上:“最后一秤,47!”“好,4秤相加,总共310.5公斤!”不知谁迅速算出了亩产量。
  过一会,路西一亩露地小麦也收割完毕,过秤结果:163公斤。
  为了探求渭北旱原和陕北小麦增产之路,去年秋播时,省里领导来合阳县考察。当时县领导和科技人员向他们介绍了地膜小麦增产的潜力:渭北和陕北小麦生长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缺水,而麦田加地膜这一技术,不仅秋冬可以为麦田保墒保地温,而且春天又可促使小麦早返青多分蘖。经过局部试种,1亩地可以增产100公斤,节约100立方水,农民增收100元。但由于农民要买地膜,一是嫌麻烦,一是要花钱,一时难于推广。农民是最讲实际的,大家决定选两块临近地做对比试验,用地膜小麦增产的事实教育农民。于是,就在官庄村选了两块邻近地做种植对比试验。
  今年春天,陕西旱情严重。4月初,人们来到合阳。人们看到官庄村二组土路东边地块麦田由于实行地膜覆盖,麦苗长势茁壮,浓绿旺盛,而西边地块麦田由于露地传统务作,苗稀叶黄。
  他们惦念着这两块麦田,在麦收时节第三次来合阳进行收获比较。过秤结果,地膜小麦比露地小麦亩产高147.5公斤。
  “这个数字是粗算,必须把各种水分都除掉!”李建国接着又算了一笔账:东边地膜小麦1亩鲜麦产量是310.5公斤,按七五折计算,亩产应是230公斤;而西边露地小麦鲜麦亩产量是163公斤,按八○折算,亩产应是130公斤,整整差100公斤!农民增收多少呢?每亩多投入地膜、肥料40元,100公斤小麦按中等级价算可卖140元,也就是说1亩地农民可净增100元。合阳县今年10万亩地膜小麦,起码可增收1000万公斤、1000万元!
  “这块地是旱薄地,旱肥地增产幅度要更大!”“旱肥地1亩可打到400来公斤呢!”
  “我省旱原800万亩小麦,如果都推广地膜小麦技术,二八一十六,可增产8亿公斤!”有人说。
  有人接着说:“目前全省夏粮可产55亿公斤,秋粮产75亿公斤,而我省到2000年粮食增产的目标,要找出一个增产10亿公斤粮的好办法,如果要解决水源,修个水库什么的……”
  “那是鞭长莫及!”
  李建国说,“修水库,投入大,周期长,而地膜小麦是好技术,抓了很快就能见效!”
  “这是‘吹糠见米’的事呀!”
  风趣的对话引起了阵阵笑声。
  “地膜小麦是旱原小麦种植技术的一次变革!”
  “现在领导管农业,也跟咱农民一样,要眼见为实!”围观的人们兴奋地议论着。(附图片)
  省委书记、副省长和大家在地头过秤。范江海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