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惊涛谱就英雄曲——江西军民抗洪抢险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19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中流砥柱 钢铁长城

  惊涛谱就英雄曲
  ——江西军民抗洪抢险记
  本报记者 余清楚 钱江 武卫政
  入夏以来,赣鄱大地,风雨如磐,洪涛汹涌。在长江大堤,在鄱阳湖,在京九沿线,我们目睹了洪水给江西人民带来的严重损失和沉重压力,更看到了百万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特大洪灾的大无畏精神和坚强意志。
  党员——主心骨
  波阳县磨刀石乡北关村有一位身材魁梧的老人,今年65岁了,平日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不显山不露水,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回洪水淹到了家门口,全村人全靠他张罗着,支撑着,凝聚在一块。7月30日下午,狂风暴雨冲击着圩堤,情况十分危急,他第一个跳入水中,用身躯压住编织袋,抵挡着疯狂的巨浪,村民在他的带领下,也纷纷跳入水中,用身体筑成一道“防洪墙”。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搏斗,圩堤保住了。这位可敬的老人就是村党支部书记胡义和。他说:“共产党员就应当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我是老党员,就要随时准备着为保堤而死。”村民说:“胡书记是我们村的主心骨,有了他,抗洪抢险才踏实。”
  在抗洪抢险中,像胡义和这样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党员干部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党员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党的形象就在哪里闪光。许多灾民含着眼泪向我们诉说党的恩情,党支部的力量,党员的关键作用。
  群众——保大家
  洪水当前,严峻考验。质朴勇敢的灾区人民,首先想到的是“人在堤在”、“保堤就是保家园”、“舍小家保大家”这些实际而又迫切的道理,大家情绪饱满,斗志高昂,将悲观与失望抛入洪水之中,将希望与信念垒成坚固的防洪大坝。
  在九江市区长江城防大堤16号闸口,“家在闸口在”五个大字格外醒目,闸口上悬挂的责任牌写明责任人:余纪生。他原是个个体户,承包了16号闸口处建立沙石货场。今年6月18日,长江洪水越过警戒线,他家的堤外货场被淹了,但他顾不上这些,主动要求承担16号闸口的防守任务,买了4000多条编织袋和许多石料,把闸口堵得严严实实的。他怕家里的事分心,就干脆叫上妻子、女儿,在堤顶搭了个帐篷,一家4口在堤上安了家。7月29日晚上,长江水位高达22.90米,16号闸口下部突然冒出两股洪水,余纪生一面向有关部门报告险情,一面挖开裂缝,查找原因,提出了解决泡泉的办法。经过6个小时的努力,泡泉被制服了,余纪生一家却累得筋疲力尽。
  武汉水利水运学院学生李伟,暑假回家乡都昌县杭桥乡度假,正遇鄱阳湖涨水,他奋不顾身投入了抗洪抢险的斗争。8月4日晚,他发现汹涌的波涛中有一条船被打翻,传来求救的呼喊声,他毫不犹豫地跳入了惊涛骇浪之中。由于风急浪大,一个年轻的大学生为了抢救人民生命的安全,过早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军人——挽狂澜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人民的子弟兵。这是江西灾区人民的共同心声。
  急难时刻,群众首先想看到的是橄榄绿,生死关头,灾民最盼望的是红星闪。
  8月4日晚,位于九江县长江江心的江心洲大堤突然溃决,被洪水围困的8000多名群众急待解救。当晚,解放军和武警出动250名官兵、41艘冲锋舟和快艇,投入了紧张的营救战斗。他们视人民为父母,急灾民之所急,不顾风大天黑,一个一个村庄搜索,一幢一幢房屋查找,千方百计保证水困群众的安全。一位被救的老农民跪在地上,握着一位解放军战士的手说:“你们真是我们百姓的救命恩人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