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距离,产生美吗?——访台散记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0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距离,产生美吗?
  ——访台散记之一
  本报记者 谢宏
  无声的“间隔”
  当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12家中央新闻单位负责人组成的赴台访问团乘坐的班机降落在桃园机场时,首先经历的是一场感情的冲击和交流。
  早就等待飞机降落的台北“驻场记者”们,齐刷刷地伸出镜头和话筒,无声地对着访问团。周围突然静默,整个海峡都似乎在屏住呼吸,细心地谛听海峡两岸新闻界这次交流的第一声对话。
  时间像是凝住了。
  “你们好,您准备提问什么问题呢?”由于耐不住那无声的间隔,第一个开口的竟然是我。
  “您是第一次到台湾来吗?第一次访问台湾,您有什么感想?”
  “听说两岸互设记者站,是真的吗?什么时候能够实现?”
  海峡两岸有多少话要说,多少纠葛,多少误解,多少隔阂?又有多少问题,需要坐下来,从长计议,反复协商,郑重对待?而年轻的记者们迫不及待提出的问题竟然是这样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就是亲情、亲近、尽快“和好”。这正是两岸同胞隐藏在内心深处,被许多纠葛误解掩盖着,窒息着的内心呼唤,年轻敏感的记者们,毕竟没有承受那么多历史和现实的负担,更加明快,更加犀利地呼出了这个主题。只不过在他们看来,这需要从对方,从时间,从现实得到证实。而这恰恰切合我刚刚踏上那块土地时的一种奇异的心境。
  我很感激他们的提问,友好地回答了他们的提问。但我不知道,是不是满足了他们,抑或辜负了他们。我说,“我在内地访问过不少地方,走过了祖国大陆山山水水,没有到台湾之前,对于我们祖国的了解还是不全面的。能够有机会访问台湾,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我感到非常高兴。互设记者站,是海峡两岸新闻界同仁共同的愿望,都在为此而努力。至于何时实现,要看双方努力的情况,现在还难说得清楚。”我很想说一些让年轻人更高兴的话,但在当时,我没有能够。
  后来,我经常想起那无声的“间隔”,为什么会是那个样子?是因为“话筒到位”在当时是第一位的,任何“打岔”,任何附加的思维和动作都会影响话筒及时“到位”?是因为问题没有想好,提什么问题在“当时”都不是最好的?我始终没有想得很清楚。但我知道,那个无声的“间隔”,决不是一片空白,而是信息高度密集,感情高度密集。
  “两头牛”的故事
  会见海基会负责人,正值其副秘书长应邀赴京的前两天,年轻记者们寄托的希望很大,访问团尚未到场,各路记者已济济一堂,气氛比机场更为热烈。但是,这是一次礼节性拜访,时间很短,说话很少,只是感到双方友善,很有空间。
  回来以后,看到海基会朋友赠送的礼物,才感到心中波澜,一时难以平静。这是一只蔚蓝透明的小小“琉璃夔纹牛”,在黄边红底的“说明”书上,用中英两种文字印着一首短诗:
  “中国的牛,严肃地在帝王的年代里,
  象征财富,社稷,天下,
  一对夔纹的牛,
  意味着一个中国永远的版图。
  然而,只要把眼睛眯一下,
  也许它们只是沉默地用大大的牛眼,
  友善,忠诚地叙说当年一齐吃吃草,
  晒晒日头的故事。”
  牛,在短诗里,代表国家,意味一个中国永远的版图。两只牛本来是在一起的,现在分离了。只要“把眼睛一眯”,就会想起过去一起吃草,晒日头的故事。有情、有理、有虚、有实,有对于和平统一的深深呼唤。
  诗里说的是“一对”牛,送给我们的只有“一只”牛。寓意深远,令人牵念。
  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最深沉、最复杂、最难言的感情,往往交给诗去表达,也就往往使解诗者难以平静。
  “距离”和“亲情”
  访台期间,访问团所到之处,几乎都是鲜花、笑脸、同胞亲情。使我触动最深的是老人和孩子,这是交谈最少却又最少距离,只剩下亲情的两代人。我接触到三位八旬以上的老人,他们很少说话,但是,坐在他们身边,我能感觉到他们的深情和友好,他们的对于故土的眷恋,对于和平统一的深深期待。对于孩子们,不管是在台北还是在南方几个城市,只要看到幼稚园小朋友成群结队地在街道或公园戏耍,我总是抑制不住要悄悄追逐,而且希望把他们抱起来。台北故宫博物院、高雄科学博物馆的年轻讲解员对于拥有祖国灿烂文化的骄傲和自豪,联谊活动中两岸同胞同唱中国歌的忘情和痴迷,则是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了海峡两岸深入骨髓的文化纽带和同胞深情。
  但是,我仍然感到有些不满足,我甚至经常觉得有两种截然不同而又密不可分的东西在感情深处“格斗”。后来清楚了,这便是“距离”和“亲情”。同胞手足,隔海相望,分隔半个世纪,该会产生多大的亲和力?但是,每当和台湾同胞亲近,亲到深处,便又得有“些微”障碍,使我们很难再深下去。
  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曾经开诚布公地与台湾同胞交换意见,并且在离开台北的答谢晚宴上,坦诚地讲了我的看法。
  我深深地感谢了台湾同胞的深情厚谊,但也谈到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和我们在社会制度上,意识形态上,生活方式上,在一些重大问题的立场观点上,所存在的隔阂和认知上的不同。而这一切不同,非但没有妨碍我们成为朋友,反而强化了我们之间的相互参照和交流。这使我们想到“一国两制”这个天才的创造。能够容纳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是心胸博大有力量的国家;能够容纳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人民,是心胸博大有力量的人民。只有这种能够跨山越海容纳百川的人,才是成熟的人,大写的人。由此想到,两岸同胞如能求同存异,携手合作,早日统一,我们就会更加强大,我们的民族就会在下一个世纪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答谢晚宴的祥和热烈,我感觉到了,“亲情”比“距离”更强大;“一国两制”是将“距离”和“亲情”包容在一起的更为博大的力量。
  图为台南垦丁公园一角。本报记者 谢宏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