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出版事业发展呼唤出版理论建设——评《中国出版百科全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09
第10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出版事业发展呼唤出版理论建设
  ——评《中国出版百科全书》
  肖莹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的出版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无论是出版物的数量、质量还是物化形态,无论是出版业的规模、效益还是结构布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健康繁荣、活跃有序的总体格局。形成这种局面的基本原因之一,乃是我们始终坚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出版队伍作为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各级宣传部门和出版管理部门加强了对出版队伍的培训,持证上岗成为出版行业的一项基本制度。努力建设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出版队伍,奠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坚实基础,迎接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已成为出版界的共识。
  但是,在队伍建设中一直困扰我们的是教材的缺乏。这些年来,出版界的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加强出版理论建设,并为出版学科的建立和教材的编写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尽管我们已有了像《出版学概论》、《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材》这样的专著,有了像《叶圣陶出版文集》、《陈瀚伯出版文集》等一大批老一辈出版家的著述,有了像《国外编辑出版丛书》这样一批译著,甚至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七十四卷中,也已专门为新闻出版设了分卷,然而,我们毕竟还缺少一部全面介绍出版历史与现状、科学总结出版知识与实践的权威性的专业性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古希腊文的意思是“全面教育”,英文的意思是“要讲授的东西全在此范围内”。顾名思义,出版专业百科全书的出版,不仅标志着出版学科的成熟,也反映了出版学科理论建设的水平。可以说,编写出版一部中国自己的出版百科全书,是几代中国出版人不解的情结,更是中国出版事业发展的呼唤。令人欣慰的是,在知名出版家许力以同志的主持下,经过数百位出版界专家学者长达十年的努力,《中国出版百科全书》终于伴随着1998年的新年钟声问世。也许它称不上尽善尽美,但作为中国第一部出版百科全书,它是中国出版工作者重要的基础性的教材,对于推动中国出版学科理论建设乃至推动中国出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意义深远。
  评价一部百科全书,有各种标准、各种角度。可以探讨其体系的完整和框架的合理,可以论证其知识的系统和史料的权威。对于《中国出版百科全书》来说,它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为可贵的方面,是对中国出版业实践的思考总结和理性升华,这恰恰也是中国出版学科理论建设的支撑点。这种理性思考清晰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框架体例的独特视角。全书内容分成九大部分,除出版理论和知识、编辑理论和业务、装帧艺术和书刊插图、印刷原理和技术、书刊发行理论和发行事业、出版图书文献等外,还有三部分内容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事业、中外出版史、中外出版人物。众所周知,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程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作为出版大国进入世界出版业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半个世纪。梳理和介绍这一时期的出版事业发展脉络,总结和描述这一时期出版工作的实践与经验,不仅是中国出版业的客观反映,更是当代中国出版工作者对历史对未来的责任所在。出版说到底是对文明的传播,在即将迈入21世纪的今天,通晓中国出版的历史、现状很重要,了解世界各国出版业的发展走势也很重要,“中外出版史”和“中外出版人物”这两部分内容的确立,既表现了一个泱泱文明古国吸纳百川的胸怀气度(恐怕任何一部外国出版百科全书都没有用如此的篇幅来介绍别国的情况),也反映了中国出版业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现实需要。
  条目设置的中国特色。全书用了相当的篇幅介绍各省、市、自治区出版事业的发展状况,并对各出版社的办社宗旨、经营范围和主要业绩作了全面而又简洁的描述。这部分条目的设置,不仅能使人清晰地把握地方出版事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总体格局的组成部分,还可以帮助人们清醒地反思出版事业的发展如何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中国出版业均衡发展的现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毋庸置言,没有地方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就无法形成今天中国出版业的总体繁荣。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出版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打破均衡发展的模式,走优化结构、合理配置出版资源、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道路。所以这部分条目不是琐言赘语,而是对中国出版业发展作理性思考所必备的基本素材。
  释文内容的客观性和历史感。这个特点在若干长条目中表现得相当突出,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出版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出版方针”、“出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出版物的社会属性”、“出版自由”等。释文用精炼的语言分阶段阐述了在这些重大问题上认识发展的过程,既充分表达了目前的共识,又没有回避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某些分歧,既充分反映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对出版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也没有掩饰错误的指导思想对出版事业的负面影响。这种客观性和历史感,为当代出版工作者的理性思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