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用我真情换民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09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用我真情换民心
  李志民 伍鸿亮
  新楼崛起,新路延伸,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它记载了湖南省新宁县高桥镇近两年多来可喜的变化,而最令人欣喜的还是该镇党群干群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
  曾经有这么一天,怨气冲天的高桥群众把镇长绑在镇政府门前的电杆上打了一顿,派出所长去解围也被绑到电杆上……说起来,至今仍令人心悸。后来有个夜晚,高桥镇的几个干部到一个村里开群众会,一直开到凌晨3时。回镇时,老百姓担心天黑路滑会摔着他们,不顾镇干部一再推辞,硬是派代表打着手电、火把把镇干部送回政府……回想起来,至今还令人心里暖呼呼的。
  天,还是高桥的天;地,还是高桥的地;百姓,还是高桥的百姓;干部,还是高桥的干部。为什么他们以前那样“水火难容”,如今却如此“鱼水情浓”?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冒着寒意萧萧的冬雨,带着心中大大的问号,记者走访了高桥的座座民居小院,聆听那点点滴滴的百姓心声,捕捉那真真切切的民意民情……
  迎来日出,送走晚霞。伍备战从出任高桥镇党委书记的第一天起,就在找一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路。
  那是1995年5月30日,他怀揣着县委的任命书到高桥报到,迎接他的不是掌声和笑容,而是老百姓的怨气。他与原党委书记刚走到楼梯口,就被月塘村的30多个农民围住了。原来早稻自栽下之后,全镇的水利大动脉———向阳渠就没有水供,田里干旱已近两月。老百姓着急,便赶到镇政府质问:政府还管不管我们老百姓的事?还要不要我们老百姓?
  “我今天刚到,不了解情况,三天之内,我一定答复你们,好不好?”
  “行,听你一回,要是哄我们,别怪我们不……”
  望着那一群逐渐远去的背影,原党委书记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水利问题是高桥两只拦路虎之一,打得跑它,就干好了,打不跑它,就卷起铺盖走吧!”
  伍备战牢牢记下了这句话。他又想了那一首传遍高桥、令人心痛的民谣:“高桥地势高,落雨四面消,三天不下雨,百姓嗷嗷叫。”高桥境内没有河流,只能靠老天下雨,山塘蓄水,可十几年来山塘失修,漏水严重,以致“旱老虎”日凶一日。望着那一丘丘形同龟壳的稻田,许多农民望天流泪。
  “宁愿永远住破房,要叫高桥水满塘。”伍备战和镇党委一班人痛下决心办水利。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他们不辞辛劳,对全镇3700多口山塘和9座小水库逐一登记,逐一测量,定下整修标准,作出了10年甩脱干旱帽子的规划。经过两年的努力,全镇已整修高标准防渗山塘580口,整修小型水库8座、水圳40多公里。
  “万民之业,乘众志乃兴。”高桥镇干部的务实作风感染了全镇党员和群众。小富村共产党员许名进,今年56岁,住的仍是50年代的矮木房,本想逐年聚一点钱把矮木房改建一下,但当他从镇党训班参训回来,就取消了改房子的计划,把钱全部用于修水利,把三口塘重新挑深、扩宽、加高、加固。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修塘热情高涨,有的一家人从天亮到天黑都忙在塘里,经常连饭都带到工地上吃,直至把全组16口山塘全部整修完毕。
  撤区并乡后,乡镇范围宽了,镇里一些干部提出买辆北京吉普车作下乡交通工具。伍备战想了想说:“全镇还有11个村不通公路,群众还在肩担手提,我们买了小车又怎能开进去呢?不如挤出一些钱来先帮助群众修公路。”于是,他们跑省里,走市里、县里,千方百计筹措修路资金20多万元。经过两年艰苦努力,高桥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