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京郊养猪第一村——顺义县北郎中村养猪富民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1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京郊养猪第一村
  ——顺义县北郎中村养猪富民记事
  □赵兴林 焦薇莉
  靠养猪也能致富,已在北京市顺义县北郎中村得到印证。1997年,这个村人均收入逾6000元,其中5000元是靠养猪挣来的。
  通常来说,农民致富靠“老三件”:几亩地、几十株树,再加上饲养家畜。殊不知,近几年因饲养业受市场波动和粮价制约,京郊一些集体养猪场步履维艰,家庭养猪有所下降,一些人认为京郊畜牧业发展走到了尽头。其实不然。我们在北郎中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集体猪场、家庭户养一派兴旺景象,进入村委会办公室,由市农工委、市农林办公室赠送的“京郊养猪第一村”锦旗赫然入目。北郎中农工贸集团总经理闻宝恒解释说,“第一村”的含义是去年全村出售商品猪3.2万头,人均60多头,养猪人均收入5000元,养猪业促进了全村的经济发展。
  北郎中养猪业何以能持续发展,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呢?我们采访了村干部和农户,察看了集体猪场,觉得这个村在确立新的产权体制,有效地解决资金聚集和建立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减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与后顾之忧方面的确高人一筹。细了解,北郎中与其他村一样,虽然这几年经济发展较快,但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体制和管理方法存在的弊端显露,农业与饲养业的发展出现徘徊,主要原因是投入减弱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北郎中村党支部弄清原因后,决定从体制改革入手,1993年开始实行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的股份合作制,对集体猪场进行资产评估,将原有的资产折价作为集体股本,并向村民募集个人股,合计72万元作为股份合作制猪场的总股本。对集体养猪场实行股份合作制,当时村党支部的出发点是靠集体搭台,让农民唱戏。始料未及的是,依靠公共积累,解决了发展养猪业中农户无力办的供水、供电、修路和优良种猪繁育、供应、卖猪、提料、防疫治病等系列服务,这台“戏”越唱越有声有色。究其原因正在于确立了新的产权体制,股东们千方百计为发展养猪业献计献策。先是把猪圈改建成猪舍,猪舍阳光充足,铺有水泥地板,猪粪肥一天一清理。这一改,改变了传统圈养时猪只生活在粪池之中,臭气熏天,夏秋季蚊蝇孳生的境况。养猪的环境改观,促进养猪业的发展;猪的品种由脂肪型变为瘦肉型,英系大白、法国大白、杜洛克、皮特兰等良种猪在这儿安家落户,为商品猪畅销市场奠定了基础。
  实行股份合作制不仅促进了发展养猪业,更重要的是促进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随着公共积累的不断膨胀,北郎中村党支部明确提出:“以改革为动力,以服务为宗旨”的兴牧富民方案。为把服务推向市场,发挥村经济合作社组织一头连结市场,一头连结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利用集体经济的优势,成功地解决了种猪繁育、供应、卖猪等系列服务。同时,紧紧抓住“饲料”这个发展畜牧业至关重要的难题,4家养猪专业户依靠当地饲料公司,当好优质饲料推销员,从而把经营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沟通了厂家与养猪户的关系,促使北郎中村养猪业年年跨上新台阶。到1997年底,这个村家庭饲养生猪出栏1.7万多头,其中出栏100头以上的有50户,农民养猪纯收入达620万元,成为全村的重要经济支柱。
  北郎中发展养猪业受益匪浅。今年这个村投资1000万元,集中建设年出栏5万头商品猪的养殖基地,出租、出售给农户使用。正在建设中的有机肥场,通过对猪粪肥加工处理,年产可达到1万吨的颗粒生物菌肥,把发展养猪业同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养猪业迈向基地化、科学化、经营化的轨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