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识大体 顾大局 挑重担 辽河油田党员干部带领下岗职工再创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3
第1版(要闻)
专栏:

  识大体顾大局挑重担
  辽河油田党员干部带领下岗职工再创业
  本报盘锦6月12日电 记者段心强报道:在我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出现一个动人的景象:许多党员、干部主动进行市场调查,捕捉各种经济信息,开发新的生产项目,搞好“第二次创业”,积极吸纳下岗职工。去年以来,全油田1.4万名下岗职工都重新找到了工作,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共渡难关,保证油田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平稳过渡,健康发展。
  辽河油田党委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为国家再立新功,必须减人增效。在分流人员中,油田党委、勘探局引导党员、干部识大体——看到一部分职工下岗的必然趋势;顾大局——在同样条件下,尽量把工作岗位让给同事;挑重担——勇于到市场上找项目,再创业。因此,广大党员、干部把下岗分流工作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一些人主动带领下岗职工向新的生产领域进军,为企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使更多的下岗职工得到安置。
  运输公司500台车,却有2800多人,去年亏7100万元,在全油田也是“亏损大户”。车辆承包到个人后,不少人需要下岗,很多人愁着没活干。在此关头,共产党员、公司经理助理于文泰自筹资金20万元,买下濒临倒闭的橡胶厂,开发新产品,打开了一处处市场,使工厂起死回生,安排下岗职工25人。共产党员、多种经营科科长陆宝东多方筹集资金,建起纸品加工厂,安排12名下岗工人,加工各种复印纸,效益良好。共产党员、技术科长曾玉冲从北京市莱可高技术发展公司引进发动机免解体修复技术,成立了辽河油田运输公司发动机免解体修复中心,安排10多名下岗职工。在党员、干部带领下,企业多余的职工顺利地分流出去,下岗职工一个个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辽河油田一些党员干部主动把下岗职工组织起来,承担起过去人们不愿干的工作,既为油田创造了优美的工作环境,又减少了油田的开支,为油田增加了经济效益。原来,这座石油城的大街、楼道都由招聘的临时工打扫,正式职工没人去干。今年初,录井公司一分公司指导员梁云洲,录井公司经理办文书、党员刘丽,组建物业公司,吸收100多名下岗工人,负责打扫街道和办公楼道,栽树种草。由于这个公司的职工有长远观念,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美化了生活环境,优化了工作条件,一年还为油田节约几十万元的开支。各二级单位纷纷学习局所在地的做法,辞退了大批临时工,一律由下岗职工负责绿化和打扫卫生,仅这一项,一年就为油田节约600多万元开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