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媒体操作与时代背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4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媒体操作与时代背景
  乃翥
  现实的大千世界是如此的斑斓多彩,它时不时地迸发着一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火花,令人歌哭,催人泣下。不是吗,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戴安娜之死与《泰坦尼克号》之上映,竟在传媒连篇累牍的“炒作”报道中,鬼使神差地牵动了亿万人们久久难以平静的心。
  于是,有识阶层就此发出了感说。那意绪,不惟对媒体如此热衷的渲染抱有隐隐的切责与非难,更对泱泱世人那俯首倾倒于媒体导向而绝少反躬置疑表达了忡忡的忧心。尤其让感说者们唏嘘不已的,据说主要是由于媒体为了“便于绝大多数人都可以欣赏”,而有意捕捉了如此“美而平庸”的事题,进行了“铺天盖地”、“汹涌而来”的无冕“权力”的显示!
  诚然,媒体在从事戴安娜之死和《泰坦尼克号》上映这样一类人间世象的报道运作中,的确发生过“信息传播之广告化”这种令人备感焦灼的倾向。如果站在更为深刻的观察层面上来审视,这样的一类宣传手法的确暴露了时下社会传媒沾连商业功利、媚俗而失于浮浅的现实情状。
  然而,当我们回味媒体在上述两项轰动事件中的操作余韵时,我们则又从已有的感说评断中领悟到了一些更具现实意义的文化哲理。
  既然戴安娜之死和《泰》剧情节体现的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美的平庸”,那么成千上万的理性大众何以会如饥似渴地听凭传媒喋喋不休地鼓动而醉心于这种无端“膨胀”的喧嚣。当人们传感着媒体报道、倾视着剧情发展的时刻,其灵魂自身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模样的接与状态,这是值得我们透过情感视角而加以认真析理的。
  事实上,自戴安娜之死到《泰》剧事件的发生,拥有强大现代信息技能的传媒体系即意识到这类事态孕育着巨大无比的震撼力量———亿万人民对平庸之美的宣泄!媒体敏锐地利用了世间蕴藏着的“同情弱者”的普遍心理,对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缺乏发起了不厌其烦的招惹。广大群众以竞相投身、参与操作的自觉行为,从戴安娜事件中感悟到抛弃弱者的可鄙,从《泰》剧中领会到救助精神的可贵!此时此刻的大众,实际上是带着追求感官补偿的心态意识来故意接受这种教养熏陶的。渴望的人们从中获得了精神的满足,没有谁再去对媒体看似浅薄的招惹行为表示非议了。
  围绕戴安娜和《泰坦尼克号》的话题不可能长期地延续下去,媒体针对以上两事的火爆操作也会有冷却的时日。然而,时过境迁之后,人类社会也不会由此停下自己的脚步。眼下有谁可敢断言,今后我们的身边不会再次出现王安娜、李安娜或《ABCD号》、《XYZ号》具有同类题材意义的人间童话;而谁又能担保,以掀动舆论为己任的传播媒体从此不再对这种表达美爱的故事报之以更为热烈的操作。看来,两曲戴、泰之歌并非千古之绝唱,一首善美之颂依然是永恒之主题!
  当我们仔细回顾眼前已经发生的这一耐人寻味的社会现象时,我们终于从这些纷繁如织的人间情节中体量到了呼唤真美的时代旋律。这种呼唤美好真情的时代行为,无疑折射出了现实社会对于人情所需的严重欠缺!由此人们生发了联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确立,应该从当前媒体操作的时代背景中找到一些带有启迪意义的关节,而将改善现实生活人际关系失衡这一社会问题作为这一光辉事业中的一个工作的重点,才不失为减少媒体过热炒作的一条最为有效的途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