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把青春献给红土地——记南昌市新建县大塘乡中心卫生院护士长李燕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7
第4版(要闻)
专栏:优秀共产党员 先进基层党组织风采

把青春献给红土地
——记南昌市新建县大塘乡中心卫生院护士长李燕玲
新华社记者 卢晶 刘菁 本报记者 余清楚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充分展示当代共产党人和基层党组织的风采,本报从今天起将陆续报道从全国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推选出来的5位优秀共产党员和5个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先进事迹。他们是站在时代前列,为实现我们党的远大目标而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的典范。
本报今天刊登的《把青春献给红土地》是上述10个典型先进事迹报道的第一篇。
大塘,一个距县城还有30公里的贫困山乡。
在简陋的乡卫生院里,她是一名护士长。从拥有18张病床的医院到她的家,只有50米。从病房到家、从家到病房,这50米的路,她已经整整走了28年。在上山下乡的年代她把17岁少女的梦留在了上海,把青春岁月和真情挚爱奉献给了偏远山乡的农民。同在一村插队落户的10名同学,有9人已返沪,同在卫生院共事的10位护士,也有9位调进县城。只有她在这里宁静地梳理着自己平常的日子。
如今,癌症病魔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挟她而去,她仍然像常人一样工作着,微笑着给每一个需要她的人以关爱。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有一颗平常心让她充实地生活在农民中间。但我们却从医院同事、病人和她家人的回忆中,发现了她可贵的价值观和幸福观。李燕玲总是以别人对她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以能实施着这种需要为人生最大的幸福。
这不仅表现在她始终如一地深爱着自己当乡下郎中的丈夫,在长期的农村生活中,李燕玲还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胜利村有一个老人叫程茂海,患有严重的肺心病,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要靠老伴搀扶着去医院,几百米的距离,常常要走上一个多小时。李燕玲非常同情老人,生怕他半路上发生意外,就利用中午、晚上的时间,上门为老人打针、喂药、按摩。老人半夜发病,她就背着药箱,带着氧气包上门,整整护理了他5年,老人辞世时,嘴里一直呼唤着她的名字。
乡亲们谈起李燕玲,都说她厚道,对病人实心实意。金桥乡上甬村农民熊金勇至今还记得10多年前的情景。当时他妻子产后患病,带着刚出世3个月的婴儿住到卫生院,患病的母亲没有奶水,孩子饿得不停地啼哭,一筹莫展的母亲也跟着流泪。产后不久的李燕玲闻声匆匆跑进病房,问明情况后,立刻将孩子抱进怀里,用自己的乳汁哺喂孩子。熊金勇妻子住院5天,她给孩子哺乳了5天,5天中,却苦了自己的孩子。
1994年,农民蔡恒茂作胃切除手术,医生再三交代不能进食,他却偷偷吃了东西,结果导致便秘,采取灌肠办法也无济于事。李燕玲见到病人腹胀难忍,急忙带上手套,硬是一点一点地把大便抠了出来,病人家属感动得流下眼泪,掏出50元钱送到她面前,被她婉言谢绝。李燕玲说:“如果我是病人,我不也同样需要别人的帮助吗?将心比心,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李燕玲总觉得自己做得还太少。她说:“这里医疗条件差,非常需要医护人员。我刚下乡时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初中生,今天能初通一些医疗知识,还不是组织培养的?我不在这里多为乡亲们服务,良心上也过不去。”多年来,李燕玲深知自己底子差,学习十分刻苦,1985年考上了卫生职工中专,毕业后,还继续自学高等护理课程,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她不仅能够胜任一般的护理工作,还能协助医生观察病情,提出诊断参考意见,许多医生都愿意和她搭档。
在同事和乡亲们眼中,李燕玲不仅是上海姑娘,更是大塘人的媳妇,是他们“自己人”。她在这里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真诚的回报。那些受过她帮助的人常常会带些鸡蛋、花生和红薯来看他们的“燕玲子”,当她患癌症的消息传开后,来看她的农民们络绎不绝。他们请求医院领导:“燕玲子是为我们累病的,一定要治好她的病啊!人家一个姑娘家大老远的从大城市跑这儿来,多不易!”
李燕玲为她不能回上海向年迈的父母尽孝道而哭过,为自己因为忙于工作疏于照顾病中的儿子而使他落下弱智的残疾而哭过,为自己不知还有多少时间能和家人和挚爱的工作在一起而哭过,但那一次,她却为乡亲们和同事的深情厚谊长久地流着眼泪:“有这份情,这份回报,我真是太幸福了。”
不久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李燕玲,今天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重新审视自己这28年的选择时,愈加无怨无悔。
  图为李燕玲精心做好护理工作。新华社记者 章武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