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咬定青山不轻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7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咬定青山不轻松
范敬宜
突然想起套用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名句,做了上面那个怪怪的标题,是读了五月二十五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庄浪人的骄傲》之后,想就此说一些多年来一直想说的话。
这篇通讯报道的是地处黄土高原、贫瘠落后的甘肃省庄浪县,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奋斗,硬是把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成为全国梯田化第一县的事迹。如果用“咬定青山不放松”来形容庄浪县人民那种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真是再确切不过的了。
然而,我想得更多的是,庄浪人为什么能够坚持三十年“咬定青山不放松”?想来想去,关键是县的九届领导班子认定一个目标不动摇。这是不容易中最不容易、不轻松中最不轻松的一点。可惜通讯对这一点讲得还不够,不熟悉农田基本建设情况的读者很可能忽略过去。
我之所以对这一点特别关注,与我的亲身经历有关。过去几十年里,我当过省报的农村记者,做过县里的农业干部,深知在农田基本建设中,能够从本地实际出发,认准主要矛盾,确定主攻目标,咬住不放,持之以恒,真正收到成效,实在太不容易。常见的是一哄而起者甚众,善始善终者实寡。其主要原因是当地的领导班子难以坚持指导思想的一贯性和具体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主攻目标经常随着一届届领导班子的更迭而不断变动,难以做到一以贯之,锲而不舍。“一个和尚一个磬,一届领导一道令”,“张书记来了抓修田,李书记来了抓治河,王书记来了抓挖井”,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就是对这类现象的生动描绘。
农田基本建设是一种连续性很强的长远建设,往往需要几届领导、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奏效。如果领导经常改变主意,忽东忽西,就会使干部群众无所适从,对积极性的挫伤,莫此为甚。常言道:不怕大干,就怕白干。有些地方就是年年“大干”,钱没少花,汗没少流,几十年过去了,山河依旧,究其原因,往往在此。了解这些背景,对庄浪县九届班子咬定一个目标不放松,就格外肃然起敬了。
为什么“咬定青山”如此不易?原因可能很多,比如,对当地的主要矛盾研究不够,领导思想不大统一,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等等。但是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有些领导班子不适当地追求“政绩”。一届新班子上来以后,总觉得如果还按老班子原定的计划继续去做,就是无所作为,不搞些“新套套”“新思路”“大手笔”,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开拓进取。这种心情可以理解,而且新班子确实应该有新气象、新打算、新突破,对前任的做法也确实不应该墨守成规。问题在于要有分析,要从实际出发。只要前任留下的蓝图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符合群众愿望的,就应该像庄浪县那样一届一届地继承下来,坚持下去,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这样做不是保守,而是务实;这样做出的成果,同样是政绩,而且是更值得赞扬的政绩。如果全国的农田基本建设都能这样做,就不知可以避免多少浪费,少走多少弯路,少受多少损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