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牙阿克卡德尔”——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高级工程师郑炎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8
第4版(要闻)
专栏:优秀共产党员 先进基层党组织风采

  “牙阿克卡德尔”
  ——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高级工程师郑炎甫
  本报记者 祝谦
  郑炎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高级工程师。他的名字,新疆农民少有知晓。若说出他的尊称“牙阿克卡德尔”——维吾尔语“核桃干部”,新疆核桃种植区的农民则妇孺皆知。
  他把40年热血和汗水献给了核桃树,足迹遍及天山南北,选育了新疆第一代核桃良种,把新疆农民称作“致富树”的改良核桃,引进千家万户。
  新疆的核桃与“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一样独领过风骚,曾享有“薄皮核桃甲天下”的美誉。谁知,后来品质慢慢地退化,直至出现不可遏制的颓势:每株核桃树产果仅2公斤左右,价值不及一株核桃树一年耗掉的水费!面对这一窘境,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郑炎甫心中腾起:让新疆的核桃换个种法,让新疆农民的“摇钱树”“摇”出钱来。他决心从新疆生长的200多万株核桃树中,挑选出品质优良的单株,进行遗传测定和嫁接试验,培育新一代核桃良种。
  1976年,郑炎甫带领林业厅核桃选优小组,深入产地县,出入乡村果园,寻访农家宅院,一棵树一棵树分辨观察;一个果一个果比较鉴定。渴了喝涝坝水,饿了啃干馕。风雨兼程,行程数万公里,历时7年,他们终于精选出了181棵优良单株。接着,郑炎甫开始优树汇集和嫁接工作。嫁接技术试验一干又是七八年。人在林场扎根,春夏秋3季都在实验站忙忙碌碌中度过。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成功摸索出了方块贴芽接、枝条插皮接等行之有效的核桃嫁接法,成活率分别达到85%、98%以上。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新丰”、“新光”、“新露”等11个优良品种,相继成为新疆核桃家族中的佼佼者。
  记者在南疆和田县的拉依喀乡,看到了这里的立体农业。路边栽着葡萄,架子搭在路的上空,形成枝叶蔽日的葡萄长廊。地里的畦埂旁栽的是核桃树,畦沟种的是冬麦。县长艾则孜·库尔班介绍说,近几年,和田县试验了杏、粮间作,(石)榴、粮间作,桑、粮间作,核、粮间作。核桃与小麦、玉米间作,不仅经济效益好,核桃树溢发的气味,还有祛病防虫的功效。这种核、粮间作地,全县有1万多亩。每亩产小麦300多公斤,核桃收入2500至3000元,效益可观。本世纪末,全县将达到户均一亩核、粮间作地,为脱贫致富打实基础。恰哈尔村维吾尔族农民阿不都·黑力力经营25棵核桃树,1997年,平均每株产果47公斤,收入1万余元。在阿不都·黑力力心目中,“牙阿克卡德尔”就是他的“财神”,因为他家的这25棵“摇钱树”,都是经郑炎甫亲手嫁接的。艾百布拉·库尔班老人扳着指头算了两笔账:一是他家1997年收入4200元,核桃收入占3500元,“核桃让我脱了贫”;二是“好的核桃树要生长200年,连子孙的‘钱罐罐’都留下了”。
  俗话说:“桃三李四梨五年,要吃核桃十几年。”郑炎甫和他的同事创造的奇迹不仅是单产和品质,而且挂果期也提前5至8年,现在,嫁接和新定植的核桃树2至3年即可结果,新疆核桃再度声誉鹊起。
  郑炎甫,这位1939年出生于江苏海安的农民儿子,普通话至今咬字不准,为了给维吾尔族农民传授知识,硬是“熬”熟了一口南疆腔的维语。用维语言传身教,培养了300多名农民“核桃王”。为了不给农民增加负担,郑炎甫下乡总是自带铺盖卷,自己起灶做饭。他曾几次病倒在乡下的果园里。他的老伴说:当初与他的结合,是觉得他人挺忠厚,也能吃苦,是个过日子靠得住的男人。但成家后,我才发觉他一点也“靠不住”——他是个事业心很强的人,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常常是只顾“大家”而顾不了“小家”。每年春出冬归,像个“候鸟”,让人总是牵挂着。
  郑炎甫,一位共产党员,像那伟岸挺拔的核桃树,坚实地扎根在新疆的土地上。记者采访他,所到之地,各族农民总爱站在核桃树下,讲述郑炎甫的故事:留下真情从头说……
  图为郑炎甫检查核桃枝发芽情况。
  俞言琳摄(新华社稿)(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