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院士思维》:描绘智慧轨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3
第7版(科技)
专栏:

  《院士思维》:描绘智慧轨迹
  东兴
  关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著述应该说出得很多了,但真正探寻科技实践的活动规律和思维方法的力作却如凤毛麟角。对于今天的许多孩子来讲,看得更多的恐怕还是“高考状元谈学习”之类的应试指南。那么怎样才能体现教育的启智功能,为准备踏入科学殿堂的年轻一代指点迷津呢?
  安徽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院士思维》一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针对一些论著主要反映西方科学家的科技思维与科研方法、对我国古今学者仅有零星介绍的情况,这套专著系统地挖掘、整理和研究我国两院院士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独特的科研思维方法,追寻他们在长期科技实践中闪烁的思维之光,客观真实地记录两院院士在科技创造活动中思维运动的主轨迹,并从他们对当代各门学科的现状分析和21世纪科技发展的前景展望中明确未来的主攻方向。
  书中收集了124位两院院士的自述,以每位院士从事科学研究之前,家庭、学校、留学经历或某些特殊环境对形成相应的思维方法的影响为铺垫;以他们在科研活动中,尤其是在理论和工程创新研究过程中,原始的、具体的思维方法为中心内容;以他们对本学科研究现状、发展前景的展望和建议等为思维指向,构成完整的院士思维,可谓披沙拣金,以小见大。
  核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在其自述中讲到了他30年代留学德国时一段往事:当时,波特用α粒子轰击钡核,发现了很强的贯穿辐射,并认为它是γ射线。王淦昌对此表示怀疑,并计划重新检测。无奈导师否定了他的意见。此后不久,查德威克用王淦昌的方法做了这个实验,结果发现了中子。此事给王淦昌留下了终生的遗憾,也培养和坚定了他“大胆怀疑,小心验证”的思维习惯和坚持真理、敢于直言的个性特点。这样的例子在这套著作中不胜枚举。相信每一个看完这本书的人,都会从中深受教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